上高中的时候,我有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的全是一些碎片化的句子和词语,它们都是在我的脑海中灵光一现之后,被我捕捉到记录下来的。不过,我不会随身带着它——当我身边的人都在埋头计算某个奇怪的数列的第n项和第n+1项之间到底有什么规律的时候,我拿出本子来写些不着边际的字实在是太奇怪了。所以,我往往会把这些词句在脑子里暂存一会儿,等下课回到宿舍,一头钻进我的蚊帐里,翻开我的小本子写下来。
后来,这些思维的片段有的变成了散文,有的变成了诗,还有的就永远留在小本子里了。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那就叫少年心事。虽然生活单调乏味,但心灵却总是细腻敏感,像豌豆公主一样能感受到划过心头的微小到看不见的痕迹。
所以,当我在大学的某一天悲哀地发现,纵使自己置身于这个最具诗情的校园里,却再也写不出诗句来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无可挽回地长大了,永远地告别了少年时代。
有一种说法是:少年人适合写诗,青年人适合写杂文,中年人适合写小说,老年人适合写散文。看起来,这句话至少在我身上已经应验了一半。所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的确沉醉在这种快感之中。
不过,直到如今,我仍然不时地怀念自己的少年时代。这种感觉在我每次阅读到李海鹏的文字时就会变得特别明显,比如今夜。我很有些忿忿不平:他都快四十了,为什么还能在饱经风霜的同时保持如少年般的细腻敏感?尽管他写的不是诗,但随便抽出一句话来都比诗句更有美感,更能撩拨任何一颗已经变得太粗糙的心灵。
今夜我又读起李海鹏,是因为想起E.B.怀特。想起E.B.怀特,是因为想找找《纽约客》的感觉。想找《纽约客》,是因为我最近写了两篇新闻稿,它们看起来都太面目可憎,太不优雅,太没有美感了。为了找到优雅的感觉,我翻开了E.B.怀特的《最美的决定》,这也是李海鹏曾经推荐的书,可是读了两页我就绝望了,因为E.B.怀特那“如同宪法第一修正案一样”长存的风范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他内心如少年般的细腻敏感。他说自己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警署马匹如何受驯的报道,但通篇完成之后,竟然半个字都没提到警署的马匹,他写的全是自己在警署的经历。
如果以专业的标准来评判,E.B.怀特应该算不上一个优秀的记者,甚至连合格都算不上,因为他的字里行间充斥着自己内心琐碎的感受。但你不得不承认,是E.B.怀特开创和定义了《纽约客》的优雅和美感,而《纽约客》的这种优雅和美感又已成为全球新闻界人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也许你已经猜到了,我在写作这个博客的时候,心里想的经常是李普曼和许知远,我希望自己能成为政论家,对整个世界的运行看得清清楚楚,同时又能通过自己的文字来影响这个时代。但是另一些时候,比如现在,我想的又是E.B.怀特和李海鹏,我会对自己挂在嘴边的词比如“公民社会”“信息自由”突然感到疏离,我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最终极的是美,而那些政治运行、经济规律都不过是人类无聊的游戏而已,我想回到自己的内心,回到一无所知但能够写诗的少年时代。
也许我可以做一些尝试,比如在这个博客里多写一些向E.B.怀特和李海鹏学习的文字。我想,这样做肯定会有好处——当我重复写作那些故作指点江山状的文字时,我的常用词库其实正在缩小,因为我随手拿起的永远是那些词;我的句式也在定型,这可能是我的文章变得面目可憎的前兆。但我又害怕这样做会让这个博客变得不伦不类,有多少人愿意来听你那看起来矫情的自说自话呢?
或者,可以走一条中间道路。比如我曾经写过一篇《从开眼看世界到开眼看自己》,我自己觉得比较满意,既有内心琐碎的感受,又有指点江山的说理。无论如何,虽然我对自己恢复写诗的能力不抱希望了,但我仍然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变得更美更优雅一些。也许是停下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最近也觉得,人活着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美。我一直都写不出能感动别人的优美句子,年轻的时候写得少现在更少,知道自己看到的世界不如很多敏感的人所看到的,但我依旧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风景,足够了。
照你这么说,我也有作诗人的潜质,到去年还在乱写乱画。我觉得只是在学校的时候无事可做,喜欢胡思乱想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罢了。
相对于别的新闻报道,你写的已经很优秀啦。不过改善没有止境吧。
尽管我是一个理工科学生,但鼓捣博客时也会有“矫情”与“矫揉造作”之间的摇摆,能联系两者当然是痛快。 若比王小波的随笔再才情些就更吸引人了
如果”文如其人”的话.您应该是一个非常理性同时又很细腻的人.
有时候,我觉得你的文字里确实有故意端起来的严肃~
某些篇章我是抱着极大的耐性将之看完的~
我想,如果你是在按照你最自然的表达方式来写你想表达的内容,文字里的真诚,读者应该是看得到的吧?
不至于不伦不类的^_^
“但我又害怕这样做会让这个博客变得不伦不类,有多少人愿意来听你那看起来矫情的自说自话呢?”
何必让无所谓的枷锁限制了自己,何必为了他人的“听”而不让自己的“说”?
是的,那些严肃的评论看多了让人压抑,不愿再读一遍。而具有美感的评论则能让人愉悦地思考。而且,我觉得把文章写出美感是一种能力,也许这个作者必须具有相当的气质。
哈,开两个博呗~是“拔节少年”要重出江湖的征兆吗?
哈哈,老了,哪里还能是少年。。。。
囧……随处可见老的装嫩,嫩的卖老……你明明还很年轻,想想四十岁的青年科学家log……
在我印象中的你还几乎完全是少年时代的样子噢 😛
哈哈,log很可爱
能否问下你是哪位呀 🙄
我在想人若是在更老一点的时候,会不会对一直以来疏离自己的内心而悔悟呢……
也许这始终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也许就像艺术作品的永恒性与时代性的争论。不过,我觉得,最好的文章,是能与自身完全相契,同时不同的人也能获得各种启迪的。
它未必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却可以在每个读者的心中激起不绝的回音。我没有读过你所提及的那些人的文章,但是我想,它们也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吧。
其实我很想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自己的变老。好像回去的路,总是迅速荒芜。
呃……总之做好自己就好呢。
人的内心本就是很复杂的吧。
这些拙劣之语忽略好了。
愿一切顺利~~
哈哈,我想写字是一种阻止变老,至少使得变老之后不会太后悔的一种方式,也祝你顺利 :)
猶記得國中時,也總是喜歡拿個本子寫情畫意,抒發抒發心中的鬱悶,在公車站牌邊,揮別落日點點乍亮的路燈下,回想起那段時光,總能靜靜地觀察著生活中的人事物,現在,幾乎把等車的時間都貢獻給工作所需的企劃,雖然總是閃神存活在另一個幻想,成為生命的娛樂! 😉
好久不见!最近可好? 🙄
可成你好。虽然我并不是个文字工作者,但是一直都保持着对文字的喜欢。最初喜欢你的文字真的是从南周网上专栏的《从开眼看世界到开眼看自己》。今天很高兴发现,原来你也欣赏李海鹏。你文中写到,现在丢失了少年的细腻敏感,不只是你,慢慢长大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只是我试图挽回过什么,却发现回不去了~
最近,工作依舊,喜歡在學校的工作,雖然,幾乎一整天的時間都奉獻給學校了,但是,這個工作我很喜歡,讓我很滿足,顯少有時間逛書局的我,最近買了本陳墨寫的「張藝謀的電影世界」,算是給忙到有點暈頭轉向的我吃了顆定心丸,也是個犒賞,捨不得看完,一字一句好像就從張大師的嘴裡說出來的,句句都感到實在,不譁眾取寵,您的書看得多,這好書味早已經繚繞於身,而我就來您這兒逛逛,嗅嗅書香味兒,受益良多!
你好~虽然可能找不回年少的细腻敏感,但可以保持对文字的热爱 🙄
哈哈,忙里偷闲,看来生活很有滋味!祝一切顺利!
窃以为,巨蟹座的你完全不必担心这个问题
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美,对内心与周围世界的关注可以并行~
美好的文字的确需要妙手偶得!有时心里长出的词句看似自然,但也许也是它同自己在今生唯一一次的邂逅!
有研究发现一心可而用。所以又何必做什么选择呢。
诗是韵律,是灵魂深处偶尔滋长出来的心灵养分。长大的同时,也不会妨碍灵性的升华——顺其自然吧!
谢谢,说得好 😛
只在有一次上网无意中看过你高中写的《春天的嘴唇》,就看过这么一首~~~~真的很好~~~~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