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周,还是去CX呢?
——南周。
——为啥呢?
——你一开始就是想去南周的吧?

临近毕业季,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学校BBS的求职版面上发帖:“求offer比较”。时间长了,大家也都看出了门道:一方面,对于几个offer的孰轻孰重,发帖人内心往往早已有了预判,并很可能在帖子的语言中表露出来;另一方面,不管回帖人说了些什么,就算给出了一边倒的意见,发帖人最后选择的一般都还是自己最初心仪的那个。

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初恋情结?至少于我而言,驱使我做出选择的只是“情结”二字。表面上,我可以在不同的offer间做出待遇、企业文化、工作地点、工作强度等许多方面的比较,但比起内心里早已打定的主意,这些比较通通都没有必要了。

所以我是幸运的,虽然过程有些许曲折。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差点与可爱的你们擦肩而过。

上周,一位在美国留学的高中同学给我发来邮件。在得知我的去向后,他说:真为你感到高兴,想到以前我们去你的床上“偷”那份报纸读,竟然已经是快十年之前了。

看到这句话,感慨万千,甚至比我得知自己终于如愿的那一刻更加感慨。它让我想起7个人挤在一间宿舍的高中年代,想起每个出校门买报纸的周四下午,想起那些理想渐渐萌动的岁月。

时间倏忽而过,一晃竟真的过去了这么多年,而我竟一直走在这条路上,未曾旁骛。每每念及此,心中总是泛起一些自豪,以及一些自嘲:若不是你偏要去买那些报纸,你现在一定如那位在美国留学的同学一样,生活在大洋彼岸,上课、做实验、发论文,过着平静美好的日子,若干年后或许在国外定居,或许回国谋得一份不错的教职,不会有太多的焦虑,太多的烦忧。

当然,我也知道,将一切都归因于一张报纸是一种过于浪漫化的表达。也许是生来就遗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基因,也许是互联网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也许是受了北大的熏陶——我与这份报纸的结缘,既与这份报纸本身有关,又是我人生中一场不可避免的遭遇。

现在,这场遭遇就要进入正式环节。去南方,不等于实现了理想,而是去实现理想。我期待,那些内心生长已久的小芽,在南方生根为鲜花和大树。

我住在北方
难得这些天许多雨水
夜晚听见窗外的雨声
让我想起了南方
想起从前呆在南方
许多那里的气息
许多那里的颜色
不知觉心已经轻轻飞起
我第一次恋爱在那里
不知她现在怎么样
我家门前的湖边
这时谁还在流连
时间过得飞快
转眼这些已成回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