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园浦西园区,有一座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的钢结构建筑,它是浦西最大的企业馆。无论你是在空中鸟瞰世博园,还是在黄浦江上泛舟眺望两岸,这座名为“中国船舶馆”的建筑都是最引人注目的场馆之一。

听上去有些奇怪。在通常的印象中,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应该是中国馆、英国馆等国家馆,属于企业馆序列、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主办的船舶馆,是不是有些喧宾夺主了?

当然不是。实际上,船舶厂本来就是这片土地的“主”。

在几年前,整个浦西园区还都是江南造船厂的所在地。这座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的造船厂有着“中国第一厂”之称,它的前身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是民族工业的起点。

百年时光荏苒,黄浦江的水依然朝着同一个方向流淌,江边的这座造船厂却经历了巨变的时代,见证了几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它由清政府建立,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却在民国初年达到全盛,它曾经被日军占领,抗战胜利后归属于国民政府海军司令部。1949年,陈毅、粟裕率解放军进入上海后,签署的第一号令就是接管江南造船厂。史书记载说,造船厂的全体员工“敲锣打鼓地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到来”。

又过了约60年。如今,这座造船厂已经搬迁至长兴岛,将土地全部交给了世博会,而中国船舶馆就是在原江南造船厂一个大型车间上改造而成的。

了解了这样一段历史,就不会再认为这座船舶馆太大、太醒目了。不过,在我看来,船舶馆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纪念曾经的造船厂,而在于彰显“船”的特殊意义——它是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上海的关键,是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事物,甚至可以说是2010年的世博会能够落脚上海的决定因素之一。

船是炮舰。对于中国人来说,被外国人用炮舰轰开国门是一桩屈辱的回忆,然而若不是那来自海上的一声炮响,中国人不知还要在迷梦里沉睡多久。

船是商船。比起侵略,大多数西方人对贸易更感兴趣,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更是令商人们魂牵梦绕。我们反对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但我们无法否认上海被迫开埠之后命运的巨变。当时,上海仅仅是一个县城,但它的价值旋即被外国商人发现——既是太平洋上的口岸,又可以由长江深入中国的内陆城市。简单来说,上海是一座太适合商船的城市。

船更代表着与世界的紧密相连,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即是代表。今天的年轻人称上海为“魔都”,彰显其混乱和刺激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魔都”之“魔”,正在于它是整个中国大陆距离世界最近的城市,是中国城市接纳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先锋。

在船舶馆内有一个310度的环幕剧场,播出一部几分钟的短片。剧场的效果绝没有沙特馆、美国馆等场馆内动辄4D、巨幕、360度电影的炫酷,但却令我深受触动。它将目光聚焦在船舶馆所在的黄浦江畔,讲述了船与一个沿海城市之兴起的紧密联系。影片最后出现的字幕是“Sailing the Dream”,这不仅是一个漂亮的励志句子,更点出了船的意义:中国近现代转型之梦,正是从海上起航。

或者,让我用一个比喻来表述:是船让上海受孕,生产出现代文明,并成为中国最繁华、最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