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世博会的两天中,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浦西。在我看来,浦东就是一个世界公园,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第二天下午在浦东,我遇到了一个独自参观的中年男人,他拜托我帮他拍张照片,并且指定要以身后的沙特馆为背景。

我拿起他的相机看了看景别,发现没有办法只拍下沙特馆。于是我问他:“可以把旁边的伊朗馆也拍进来吗?”

他想了想,回答说:“可以,伊朗和中国的关系也不错。”

听到这句话,我手中的相机差点掉下来:原来真的有人怀着如此原始而朴素的爱国情感参观世博会。我想他心中一定是五味杂陈,喜的是“万国来朝”好不风光,愤的是日本馆、美国馆居然那么热门。

本次上海世博会,一直贯穿着两条平行的线索,一条线索叫做国家,另一条线索叫做城市。

国家这条线索串起的是开幕式黄浦江上插满万国国旗的小船,是浦东园区的一座座国家展馆,是中国人面对世界时自卑而又自大的复杂心态。

城市这条线索串起的则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是城市主题馆和浦西园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是诸多展馆所展现的未来科技、低碳环保、和谐生活等主题。

本来,对于2010年的世博会来说,城市应该是唯一的线索。在这个“全球化”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时代,人们早已不需要依靠世博会来了解其他国家,那些表现异域风情、代表建筑的展览没有任何新意。

但是,2010年的世博会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举办,这就注定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的主题只能退居二线。最受中国人追捧的,仍然是那些世界公园式的异国风土人情展,而与城市主题最契合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却成为少有人问津的地方。为了吸引人气,主办方甚至想出了在城市最佳实践区集齐15个盖章后就可以换取中国馆预约券的方法,但这样的方法仅仅引来了一批只管盖章不管参观的游客,他们对于世界各地的城市案例并无兴趣。

“城市”主题被冷落、“国家”主题受追捧的现象展现出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是多么不足。对于一个仅仅从30年前才开始开放的国家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情。

另一方面,这种情况还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依然落后的现状。在过去的30年中,尽管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但比起世界发达国家,中国从整体上看依然是个大农村。当国外城市已经在烦恼如何低碳、如何最大限度实现市民的自由时,中国的城市还在考虑如何盖楼修路,如何卖地赚钱;当国外的市民对城市化的弊病已经展现出相当的厌恶,开始选择新的生活方式时,中国的市民仍然醉心于大排量汽车和越大越好的房子。

所以,如果我们抠字眼的话就会发现:上海世博会的中文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适合中国,因为我们仍然在现代化、城市化的道路上,城市代表的是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英文主题“Better City, Better Life”则更适合发达国家,因为他们的现代化、城市化已经完成,他们已经习惯甚至厌恶城市,需要对城市进行一番改造。

当这样一届以“城市”为主题,或者更确切地说,以“改造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登陆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所展现出的兴趣偏离便成为容易理解的现象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