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个名字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唐骏,郭德纲,李一。这三个人,一个是职业经理人,一个是说相声的,还有一个是道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曾是媒体造神的对象,后来又都成为媒体围剿的目标。

上周逛书店时,看见一本杂志将唐骏放在了封面上。要是在以前,唐骏在封面上的形象必定是高大潇洒的——虽然他本人长得很抱歉,但摄影师和修图师总有办法化腐朽为神奇,比如一本名为《商界时尚》的杂志就曾以唐骏吹萨克斯的形象为封面,那眉头紧锁的侧脸和亦庄亦谐的姿态简直可以用帅气、风度翩翩来形容。

现在不同了,虽然媒体又开始集体关注这位打工皇帝,但这次,皇帝的新衣被打假斗士戳穿了,于是美术编辑们不必再费九牛二虎之力美化唐骏的形象。在那本杂志的封面上,唐骏被置于下半部分,这显然是一个故意将之矮化的设计,而他的发型和神情则看上去滑稽可笑,活脱脱一个小丑。

从吹捧到鄙夷,从造神到围剿,媒体对唐骏的态度转变之快实在惊人,快到那些或真或伪的唐骏励志书还卖得火热,另一个书架上就已经摆上了揭露他大忽悠本质的报刊。上个月,《南方周末》曾发表一篇对郭敬明的专访,题为“捧我的人把我捧上天,踩我的人把我踩成屎”。这个句式其实很适合用于形容许多媒体,他们真的是捧一个人时把他捧上天,然后又忽然把他踩成屎。

当某人走红时,便一窝蜂地涌上去大唱赞歌,当某人被揭穿时,又一窝蜂地涌上去痛打落水狗。这样的转变并不怎么光彩,反而倒映出今日中国不少媒体的投机和无脑——既然他只是一坨屎,为什么曾经如此追捧?既然曾经将他奉为完人、神人,今天又怎么好意思去将曾经的赞歌一概抹杀?

继唐骏之后,最新的一个落水狗是郭德纲,导火索是其弟子殴打记者,而他则在演出中力挺打人弟子为“英雄”,并称记者为妓女。这种动手又动嘴的侮辱自然令新闻界忿忿不平,一些曾经以粉丝的状态追踪郭德纲的媒体迅速调转枪头加入谴责郭的行列——是郭德纲突然变坏了吗?肯定不是,他的人品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突变。善变的是媒体,善变的背后则是独立性的缺失和判断力的缺乏。

在郭德纲弟子打记者事件中有一个巧合:被打的记者来自北京电视台,而北京电视台又曾经在郭的成名过程中多次热捧,因此有人评论说这是郭德纲和“恩人”的翻脸。

但在我看来,以“知恩图报”或“忘恩负义”的框架来解读郭德纲弟子打记者事件是不恰当的——且不论郭德纲走红究竟有北京电视台的多大功劳,单是“恩义”一词就不适用于媒体。媒体不应该与任何个人、任何组织建立“恩义”关系,如果北京电视台当初是出于恩义,或者为了利益而热捧郭德纲,那么只能说它从一开始就错了,一开始就用热脸凑上了郭德纲的冷屁股。

实际上,困扰今日中国媒体的最大问题正是缺乏独立判断力,只知随大流、讲恩义、求利益。制约我们判断的往往是媒体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新闻伦理,而不是审查制度。对唐骏、郭德纲和李一的判断失察只是冰山一角,更多时候,我们对于某些组织、某些潮流、某些事件同样缺乏独立判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