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个名字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唐骏,郭德纲,李一。这三个人,一个是职业经理人,一个是说相声的,还有一个是道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曾是媒体造神的对象,后来又都成为媒体围剿的目标。
上周逛书店时,看见一本杂志将唐骏放在了封面上。要是在以前,唐骏在封面上的形象必定是高大潇洒的——虽然他本人长得很抱歉,但摄影师和修图师总有办法化腐朽为神奇,比如一本名为《商界时尚》的杂志就曾以唐骏吹萨克斯的形象为封面,那眉头紧锁的侧脸和亦庄亦谐的姿态简直可以用帅气、风度翩翩来形容。
现在不同了,虽然媒体又开始集体关注这位打工皇帝,但这次,皇帝的新衣被打假斗士戳穿了,于是美术编辑们不必再费九牛二虎之力美化唐骏的形象。在那本杂志的封面上,唐骏被置于下半部分,这显然是一个故意将之矮化的设计,而他的发型和神情则看上去滑稽可笑,活脱脱一个小丑。
从吹捧到鄙夷,从造神到围剿,媒体对唐骏的态度转变之快实在惊人,快到那些或真或伪的唐骏励志书还卖得火热,另一个书架上就已经摆上了揭露他大忽悠本质的报刊。上个月,《南方周末》曾发表一篇对郭敬明的专访,题为“捧我的人把我捧上天,踩我的人把我踩成屎”。这个句式其实很适合用于形容许多媒体,他们真的是捧一个人时把他捧上天,然后又忽然把他踩成屎。
当某人走红时,便一窝蜂地涌上去大唱赞歌,当某人被揭穿时,又一窝蜂地涌上去痛打落水狗。这样的转变并不怎么光彩,反而倒映出今日中国不少媒体的投机和无脑——既然他只是一坨屎,为什么曾经如此追捧?既然曾经将他奉为完人、神人,今天又怎么好意思去将曾经的赞歌一概抹杀?
继唐骏之后,最新的一个落水狗是郭德纲,导火索是其弟子殴打记者,而他则在演出中力挺打人弟子为“英雄”,并称记者为妓女。这种动手又动嘴的侮辱自然令新闻界忿忿不平,一些曾经以粉丝的状态追踪郭德纲的媒体迅速调转枪头加入谴责郭的行列——是郭德纲突然变坏了吗?肯定不是,他的人品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突变。善变的是媒体,善变的背后则是独立性的缺失和判断力的缺乏。
在郭德纲弟子打记者事件中有一个巧合:被打的记者来自北京电视台,而北京电视台又曾经在郭的成名过程中多次热捧,因此有人评论说这是郭德纲和“恩人”的翻脸。
但在我看来,以“知恩图报”或“忘恩负义”的框架来解读郭德纲弟子打记者事件是不恰当的——且不论郭德纲走红究竟有北京电视台的多大功劳,单是“恩义”一词就不适用于媒体。媒体不应该与任何个人、任何组织建立“恩义”关系,如果北京电视台当初是出于恩义,或者为了利益而热捧郭德纲,那么只能说它从一开始就错了,一开始就用热脸凑上了郭德纲的冷屁股。
实际上,困扰今日中国媒体的最大问题正是缺乏独立判断力,只知随大流、讲恩义、求利益。制约我们判断的往往是媒体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新闻伦理,而不是审查制度。对唐骏、郭德纲和李一的判断失察只是冰山一角,更多时候,我们对于某些组织、某些潮流、某些事件同样缺乏独立判断。
我同意师兄关于缺乏独立判断力的说法,我以前也一直觉得是媒体人自身的素质的问题,但真的开始实习后,我发现其实有很大一部分的媒体制度的问题。中国的很多媒体, 尤其是老百姓接触很多的电视媒体是个门槛过低的行业,而能否最终做的好,做的长久在某些程度上取决于你的熟练程度、人脉处理程度,而不是你的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当能否为公司创作利润变成媒体用人的一个很重要衡量标准的时候,有时候要求媒体人自身的素质感觉很奢侈。
某些奢侈,还是需要我们奢侈着我们的奢侈。
恩,制度永远是很重要的原因呵,不过制度是由人制定的,我们也要相信人的主体性能够改变一些东西 🙂
今天看全了网上的一段视频,不能说李鹤彪没错,但是整个过程中两个记者的表现实在是令人无语,记者只是一个工种,别拿着成了挡箭牌,女记不但不平息事件,反而有点任其发展,煽风点火。一方面我们希望媒体不只是喉舌又希望他能保持独立立场,难,在大陆尤其难。
直戳当前媒体软肋。赞同!现在大同的声音太多,多到已然对新闻失去了兴趣,于是给八卦以更大的生存空间聊以慰藉。互换带有独立思考的个性声音。
很喜欢看你文章。
今天看到宋卫平与毛小姐的恋情,再看你的博客名:绝版青春,生出很多感慨来。是的,千金散尽还复来,青春却是绝版了。
看你右边的小照,都可以闻到阳光与花香。
哈哈,这位兄台真是细心
谢谢,你的想象力很强大 😆
捧也好,踩也好,都是提高知名度的好方法,大多数情况下双方都心知肚明。
当然,唐骏被踩得过头了,估计他不情愿。
是,很多都是合谋
记者啊的解释就是在一个讲道理的时代大家是讲道理的.记者是负责你讲的道理的但是他们是不讲道理的 那里都是这样的道理
我们需要的是独立的思想问题。
真挺少见的不盲从的观点。
虽然我也是“媒人”,但眼见现在媒体个个都贱得没有独见,甚至一些名刊大报也方寸失据,跟风愤青,跟风微博,毫无中立理性立场,不能说不感到悲哀。
要这样的话,中国再发动一场文革的土壤肥着呢。
其实那些哭着喊着向唐骏讨诚信的人,根本就没闹明白人家唐骏成功在哪,根本没打算相信唐骏的出版社收到过唐骏要求纠错的邮件,也没打算相信作者解释的封面与正文不是同步做因疏忽导致套封初版未改的声明。民众选择相信缺少实证的质疑,不相信可能是真实的回应。民众缺乏开放公正的理性基因。
在中国这个最不诚信的国家,怎么人们突然一致认为诚信大于天了呢?如此真这样,唐骏就算牺牲一下也是值的的。但事实是,哪里是大家较真诚信,如果真那样他们就不会插队不会买假发票了,人们只是仇富,仇成功。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人们只是仇富,仇成功”——哈哈,很犀利的评论。痴迷成功是病态的,但也不能盲目走向反面。
我觉得侧面反映了中国人价值取向的问题,也说明中国人的“包容”力也在慢慢提升,想本山大叔的土文化再到小沈阳男扮女装的怪物表演,更深到郭德纲的黄段子。中国人在慢慢接受这种“黄”文化。中国人的思想在改变?中国人的开放度在改变?。。。。。是媒体在牵着我们的鼻子在走,他们炒的我们被接受,我们没有选择,谁是受害者?谁是害我们的人?应该深思。
我猜:也许媒体们被艺人们给惯坏了——艺人想出名要求着媒体,当艺人红了,媒体觉得是自己莫大的功劳,再去“敲诈勒索”艺人,艺人难免偶尔有个心情不好啥的,没给媒体“长脸”。于是媒体觉得艺人忘恩负义了……
如果每个人做好本职的的事情,遵守职业道德,或许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就不是天方夜谭!
可转念一想,难道我的如果不是一个天方夜谭吗?
困扰今日中国媒体的最大问题正是缺乏独立判断力,只知随大流、讲恩义、求利益。制约我们判断的往往是媒体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新闻伦理,而不是审查制度
喜欢版主的风格,哈哈~· 期待更好的文章。
就是不能太相信媒体了,像是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那么现在呢?审查制度的影响是不是已经超越了媒体人自身的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