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几年前开始,“魔幻现实主义”一词在网络上流行。这六个字总结的是当下中国光怪陆离的社会中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奇人奇事,倘若马尔克斯来到中国,想必也会自叹不如。
对于记者而言,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无疑是新闻的富矿。大江南北此起彼伏发生的魔幻故事几乎令许多记者疲于奔命,倘若没有接二连三发来的禁令,中国记者根本不用发愁没有选题。
正式加入南方报业之后,我操作的第一篇报道就是绝对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红歌治疗精神病。选题的由头有几个,一是四川资阳精神病医院举办的红歌比赛,二是《重庆晚报》刊发的报道“重庆老人热心唱红歌 抑郁症不治而愈”,三是网民在论坛上贴出的《人民日报》1971年8月10日第二版报道“靠毛泽东思想治好精神病”。
非常魔幻,也非常现实。无论对于新闻生产者还是新闻阅读者而言,这样的话题都具备强大的吸引力。而且,四十年前后的对比亦让人不由得提出问题:历史在重演吗?那个疯狂的荒谬的年代难道会重来吗?
怀着寻找魔幻故事的想法,杨继斌老师去了四川资阳,我则和两位实习生一起去了湖南郴州——郴州精神病医院是《人民日报》报道的发生地。出发前,实习生还找到了一篇讲述“阿诗玛”扮演者杨丽坤在郴州治疗精神病经历的文章,而这段故事正好发生在1970年代初。实习生联系到了杨丽坤的主治医师周根深,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周医生也成为了我们的主要采访对象。
二
出发前,我仔细阅读了名为“阿诗玛在郴州的日子里”的长篇通讯。这篇发表于《当代护士》杂志的文章详细叙述了杨丽坤在郴州接受治疗的来龙去脉,我读过之后得出的结论是:针对杨丽坤的治疗其实非常科学,不但不是以毛泽东思想来治病,而且还有意让杨丽坤远离阶级斗争,给了她一个非常安宁的康复环境。
但杨丽坤是一个特殊的个案,她的治疗是周恩来亲自过问的,那么,当时针对普通患者的治疗是否如《人民日报》所言,依靠的是毛泽东思想呢?
如果单就这个问题而言,采访得到的信息是令人失望的。根据周根深医生的回忆和他人的旁证,文革期间针对精神病的治疗确实是以毛泽东思想挂帅的,然而这更像是一种包装。可以说,毛泽东思想变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采草药、做针灸、用西药等在现在看来非常合理的治疗方法都被冠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名号。
当然,也确实存在用毛泽东语录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的做法,但这同样具备科学依据。心理学专业的实习生杨鹏帮忙找到了理论资源:心理治疗中的认知流派。
与此同时,杨继斌老师从资阳发回的情况也与预期存在很大差距。在那里,唱歌最初只是为了提神,选择红歌是因为病人们都会唱的只有红歌。至于唱歌带来的令人心情愉悦的效果,也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院长也承认:这只是辅助手段而已,并不可能用唱红歌代替药物治疗。
三
两地采访得到的信息使得操作陷入僵局,选题似乎不成立了。预想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故事,原来有它非常合理、非常不魔幻的一面。
为了去郴州采访,我错过了集团入职的素质拓展。这样看来,我白跑了一趟?似乎有些得不偿失了。
不过,我总觉得,调查无果本身也是一种结果,这几起事件本身仍然有值得观察的余地。若深究下去,不论是四十年前的郴州,还是今日的四川、重庆,都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首先,精神病医院为什么会屡次和红色文化相遇?这是否与中国大地的特殊历史文化土壤有关?在今天,一部分人仍然怀念毛时代,红歌重又流行,这些现象之间是否有联系?
第二,精神病医院与红色文化相遇之后发生了什么?
第三,为什么会发生误传与误读?很明显,《人民日报》的报道是失实的,而网民对资阳做法的解读也是偏离轨道的,这是为什么?于医院而言,可能是做政绩工程的心理使然;于媒体而言,可能是在迎合“圣意”;于网民而言,可能是在断章取义表达政治观点。
想了很多,但操作起来很困难,一些猜测也找不到事实支撑,最终呈现的文本大部分只是就事论事。如果说有什么亮点的话,一是题材本身能够吸引人,二是以实事求是地态度澄清了一些事实。然而正如编辑所言,没有什么意味。
最后想说的是,这次采访经历也让我意识到:单纯使用“魔幻现实主义”来描述当下中国的现实其实是乏力的,倘若深入事实仔细观察,不少魔幻事件的背后都有着相当合理的缘由和非常顺畅的逻辑支持。
这的确是一个诡异的时代,然而,在围观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事实,更少的信口开河。能在这篇稿件中贡献一些事实,我觉得很欣慰。面对魔幻,还是让我们回到孕育它的现实吧。期待若干年后,我可以找到用以解释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的一套理论体系。
■
采访时间:2010年7月26-27日
采访地点:湖南郴州
稿件名:《红歌能治精神病?》
刊发版面:2010年8月12日A5观察版
个人认为这个选题意义不大,编辑将原本不重要的东西当做重要的来操作了。
我同意,编辑的判断存在一定失误,不过既然花钱去了,做出一篇观察稿也是未尝不可的
然而正如编辑所言,没有什么意味。——个人不赞成新闻写作过于强调“意味”,这或许也是南方周末需警惕的倾向。不过,是否有“意味”也和个人的审美和阅读趣味有关嘛,我觉得这篇报道就有意味~
哈哈,有意味者看出了意味
不少魔幻事件的背后都有着相当合理的缘由和非常顺畅的逻辑支持
——————-
大部分事情都是如此吧。如果不看中间的缘由,只看开头结尾,就显得魔幻了。
@王怜花:个人认为这个选题意义不大,编辑将原本不重要的东西当做重要的来操作了。
什么是重要的,以及什么是不重要的?
看到你采访背后的故事,更能让我们了解真相——
事实上,所谓的“用毛泽东语录进行心理辅导”,或者用红色文化对精神病人进行治疗,其实都是一种概念混淆。
用毛泽东语录,或者其他红专思想,这事实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心理辅导或者心理治疗。而这两者的最根本区别便是前者将其价值观灌输于所针对的对象;而后者的原则是保持价值中立,即便是认知流派也如此。
我相信在中国,“不少魔幻事件的背后都有着相当合理的缘由和非常顺畅的逻辑支持”,但是我并不认为他们就是科学的依据。如果一定要找那个所谓的理论解释体系,中国文化本身也许便是其最根本的依据,万事有“道”,也许处在如此特殊的时代背景中,我们需要寻找的便是这个“道”与现代文化之间发生了什么—
七夕快乐! 🙂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快乐!
问题可能出在我们现在是以30年后的视角去批评30年前的做法。毛式意识形态在当时即便是针对科学来说也是被奉为真理,现代社会集体右转后,却以现代的价值标准批判,可能就没那么有说服力。
是的,报纸也有意识形态,这是没有办法的
关注你的文章和你已经很久了。
这一期看过你的报道后,感觉你和你的同事还是扎扎实实地做了一番调查工作。文章如你说可能更多是事实的描述,但是这篇博文中你的三点反思却很有价值。只可惜大多数人看不到这未尽之意。如何能让这未尽之意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并引发相应的关注和思考实在是要费一番功夫和心思的。
谢谢!
博主去了南方报业工作?
是的! 🙄
在国人的思维中,行动受思想指挥,而思想却政治思想。什么是政治思想?现在人多不提这问题,但这个答案在人们心里是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政治思想。于是就有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土壤。其实,很人的很多行为,是做为人固有的心理产生的,如精神病人的行为便是。
在文革中还做个这样蠢事:用读毛主席语录代替打麻药针给病人作手术。我的一个同事曾经过这种手术。他详尽地告诉了我当时痛苦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