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南方周末》每周四出报,周三晚定版,给记者定的截稿时间通常在周二或周三中午。受这种出版流程影响,最尴尬的情况便是周二发生了一起重大突发事件,摆在编辑面前的是两难的选择——当期操作吧,明显来不及,做不出什么深度内容;当期不做吧,读者会批评你在重大事件中缺席,而下期再做就黄花菜都凉了。
伊春空难便是在本周二发生,好在得力的潘晓凌老师和两名得力实习生一起用一下午时间就完成了采写,在没有记者在现场的情况下交出了一份质量不错的报道。
菲律宾人质事件发生于周一,虽然直到深夜才告结束,但留给编辑记者操作的时间相对比较宽裕。在最近审稿变得异常严苛,好稿频频被毙的情况下,确定该事件为头版选题便成为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这多少有些无奈,《南方周末》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永远是独家调查或分析,陷入热门事件的同题竞争当中,本身就是一个次等的选择。
在菲律宾人质事件这样的同题竞争中,有哪些方法可以胜出?
派记者去现场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周二到达周三出稿显然时间太紧,且没有人能迅速拿到菲律宾签证。相比起来,《南方都市报》的准备要充足得多,派往菲律宾的两名记者发回了质量很不错的报道。
如果不去现场,那么我们的报道要靠什么来取胜?编辑部商量之后大致给出两个方向:一是整合已有的零散信息,并尽量多收集现场情况,以过人的文笔写作一篇好莱坞大片般吸引人的稿件;二是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菲律宾警察系统,乃至菲律宾的民主制度。
应该说,这两个方向都是《南方周末》的常规操作思路,并不出人意料。虽然这样的操作能够交出满意的作品,但是面对类似的突发事件,在越来越激烈的同题竞争和越来越窄的报道尺度下,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二
作为一个刚入职的新人,我被分配的任务是:收集已有报道,电话采访在马尼拉的香港记者和本地记者,并尽可能联系所有在那辆大巴上的人——幸存游客、菲籍导游、司机、上车作为交换人质的两名菲籍摄影师。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真切、详细地还原现场。
必须羞愧地承认,我的工作完成得不好,通过电话采访得到的有用信息不多。当然,其中也有客观原因:周二的时候,很多香港记者刚刚抵达马尼拉,他们并不清楚现场情况,也还没有联系到关键的当事人,即使是周一在现场的记者,他们所见到的情况还不如电视直播画面中来得真切;而本报所掌握的菲律宾记者资源又很缺乏,或者说根本没有,且大部分菲律宾媒体对现场情况,对香港游客的具体遭遇并不太关心,他们关注更多的是门多萨与政府的恩怨,电视直播的影响,等等。
总之,整个周二和周三上午,我都是在极其焦虑的状态下度过的。这家曾经独家专访过奥巴马的报纸,竟只有一部电话可以打出国际长途,而且该部电话被放在行政中心,而非编辑部。于是我不停穿梭于编辑部和行政中心之间,一遍遍拨打00852和0063开头的号码,等来的回答大多是“对不起正在忙,过半小时再打吧”或“我也刚到,还没有找到人”。
这种焦虑的心情和无果的努力一度让我怀疑:我是不是不适合做记者呢?或者说,至少不适合做这种靠疯狂打电话采访的突发新闻吧?做这个不是我的长处,绝望的时候,我这样宽慰自己。
三
周三中午,该打的电话都打了,得不到的东西也很难得到了,本以为自己可以暂时“解脱”,没想到接到编辑曹老师的电话:原定写稿的著名写手阿乙老师突然身体不适,去了医院,稿子才写了一半不到……
曹老师事后说,这个噩耗让他心都凉了。距离交版只有几个小时了,没办法,我被赶鸭子上架,接着写。
好在我这两天完全沉浸在对此事件的采访和阅读中,对材料比较熟悉,硬着头皮在6点前把稿子完成了。
稿子发出来之后,有不少人夸我“写得漂亮”。但我知道,自己写得很不漂亮,那些漂亮的桥段和句子全都是骑士新闻奖得主曹老师的功劳。
读到曹老师改过的稿件,我再度陷入了自我怀疑:原来我不仅是采访不力,写作也很没水平,我读的小说太少了,我的叙事能力太差了。
不过这终究是我入职后的第一篇头版稿件,也是一篇得到了各方肯定的稿件,纵使过程中很挫败,也是值得纪念的。
当然,也有批评的声音。比如一位豆友说:“如某天前某友邻转的话所言,这篇就是很典型的南周体,洋洋洒洒一大篇,不如在维基百科上三分钟能看完的信息量大。而且还掺入了很多主观语汇把这个事件的调调掰得七零八碎。”
必须承认,没有什么信息增量正是这篇稿子最大的弱点,原因是没有记者去现场,而我的电话采访又进行得不顺,后面一篇提供了不少深入分析的稿件又没有揉进来。对于像这位朋友一样追求信息量的人来说,这篇稿子是不值一读的,不过并不能因此全然否认此稿的价值:还有很多没有看过维基百科,也没有耐心去读维基百科的读者,他们期待通过一篇完整的、优美的报道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并不是稀缺品,相反,对信息的良好整合和包装才是稀缺的。当然,如果能在包装的同时加进更多独家、深度信息是最好的。
■
采访时间:2010年8月23-25日
采访地点:广州(电话采访)
稿件名:《催命营救》
刊发版面:2010年8月26日头版
好吧,我只是来说一声,感谢你对我那句本来不需要谁回应的话进行了回应。
话说,renren.com上有同学专门写了一篇批评,链接我就不主动提供了。
这篇读完感觉南周已经结束了历史使命一样。。。。
呵呵,的确是在困境之中
想起以前看过一份资料,李海鹏记者在一次研讨会时说,南周将来的出路是转型为周刊……
不好意思貌似在你最焦虑的时候还去打扰你…… 😐
但是转向杂志也有许多问题。。。你太有礼貌啦哈哈,应该是我说对不起我当时太焦虑没有好好和你聊。。。
呵呵,你的那篇《催命营救》是我读过对该事件最好的报道了。 😉 希望以后你能写更多的头版。
广州很热,不知道你适应吗,你是在广州大道的南方日报社办公吗?我在你们前面一站五羊新村的发展中心。
谢谢!我是在广州大道中南方日报大楼的12层~
独家的
菲律宾人质事件发生于周一,虽然直到深夜才告结束,但留给编辑记者操作的时间相对比较宽裕。在最近审稿变得异常严苛,好稿频频被毙的情况下,确定该事件为头版选题便成为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这多少有些无奈,《南方周末》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永远是独家调查或分析,陷入热门事件的同题竞争当中,本身就是一个次等的选择。
————————————————————————————————————
不得不说现在的南周是很鸡肋了, 要看独立的东西还是得翻墙, 在中国当记者不是一般的难, 你会不会觉得越做越郁闷呢?
的确很难,但也别有一番滋味啊……另外:翻墙也不一定能得到独立的东西……
很欣赏南周,一直期望能成为一名记者。再艰辛,也是为了独立,为了民主。加油,南方人。
谢谢你,祝愿你梦想成真
师兄也有对自己不自信的时候。。 😯
我觉得,叙事能力的加强不仅仅是读很多美好的外国小说,也包括读很经典的古文~因为古文的节奏感很强。。当然这是我自己的妄见。。。
加油加油。你已经很能干了,当然,我猜你的志向不止于此~~(对不起啊,不习惯说“您”,但不表示不尊重)
我经常不自信呀,呵呵。谢谢,我也觉得古文很好,而我的古文修养比较差,需要多读一读!
确实 看到那篇报道我也觉得不是很好 内在的逻辑性不强 语言上也很平庸 没有体现南周的 文字之美 复杂之真 当时看完我也想给南周发邮件提意见 但是当时上网不方便 今天来到贵博才了解这个情况 个人的看法是 首先这篇报道确实质量不高 不配做头版 第二 事出有因也不能证明博主的能力 毕竟第一次上头版 希望您会做的更好 第三这个事情南周没有很好处理突发事件 不能因为原记者生病就轻易历时任命别人代替 尤其是作为刚入社又没有做过头版的新人(我看过您做特约撰稿人做的报道但是没有以记者身份做过头版吧) 而一味追求头版的事件的时效性忽视了报道的质量 另外那期头版下面就是广告 给人感觉也不好 希望您能把这些意见发应给南周编辑 谢谢 也祝您工作顺利 虽然您以前在新华社实习过但是毕竟实习和工作又差距 加油 期待看到您精彩的报道再上头头版 作为自学新闻的本科生我也将继续关注贵博 能多向博主学习 共同进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