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南方周末》北京记者站实习。当时跟我同一批去实习的还有一个叫杂杂的男生,他现在在《南方都市报》工作。我至今仍记得,实习时他的签名档曾经改成了“追逐故事的人”。
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当时我也极为认同他的这种看法:原来记者是追逐故事的人。什么公平正义爱心良知,什么理性客观,落实到纸面上时往往都需要故事来承载。
当然,也有一部分报道中是很难找到故事的,所以说记者是“追逐细节和故事的人”会更加准确。如果你是一个新手,你的编辑会不断提醒你:采访时尽量问细一些,越细越好,你的稿子中需要大量的细节和故事,如果没有足够的细节,你的稿子将会是枯燥艰涩的,甚至是不合格的。
所以,记者往往都有一种职业病:喜欢搜集故事,对细节极其敏感。
今年北大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代表老师发言的是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他的发言非常简短,但质量很高。很多年之后,不少2010届的硕士毕业生应该都会记得他的发言,至少记得他在发言中讲述的自己博士毕业时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我博士毕业时,学校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只是口头通知,有空到未名湖边的研究生院来取毕业文凭。记得那天下午太阳很大、很毒,我取回证书,顺路买了个大西瓜,放在水房里冰着,晚上和妻子一起享用。第二天,我就收拾行装,到江南访书去了。时隔多年,与年轻的朋友聚会,听他们谈毕业典礼上如何激动,我头脑里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圆圆的西瓜在不断地晃荡……”
这是一个完美的充满了细节的故事,且富有戏剧性,让人不记住都难。听完陈平原先生的发言,我的评价是:尽管先生从未做过新闻,但却具备了优秀记者的品质。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记我的朋友金天线的博文,金天线同学评价说:“你是第二个这么可怕的人,第一个是我爸爸。你们总是不动声色地收集证据,但其实心里明白着呢。”
我想,金爸爸如果做记者应该不会差吧。 :)
二
在新闻报道中,有一类稿件叫“特稿”。怎样理解特稿呢?其实有个简单的方法:新闻需要细节和故事,而特稿则“特”需要细节和故事,并且需要“特”好的文笔来编织这些细节和故事。
所以,写一篇优秀的特稿是非常非常难的,在找到一个合适的题材之后,它需要大量的采访,挖掘大量的细节和故事,还需要很强的写作能力。
《博士“工厂” 读博=赌博?》这篇报道发表在特稿版,它是一篇以细节和故事构成的特稿,但质量很一般。
这个选题能够获得读者的关注,但却并不一定非常适合特稿的操作方式。要描摹庞大的博士群体的生存现状,靠一两个人的故事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要找到一两个折射了中国博士培养中所有弊病的博士故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若以群像的方式呈现,则增加了组织文章的难度,且会破坏写作和阅读的节奏感。
当然,用特稿的操作方式来表现出博士们的生存细节和内心挣扎,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最后的文本呈现勉强达到了一些这样的效果。
这篇报道的采访难度并不大,难的是从那么多的采访中捞到有用的“针”——细节和故事。感谢所有为我的采访提供帮助的人,尤其是主动提供线索的朋友。
三
说到追逐细节和故事,我想一定有人心生疑问:你们凭什么选择这些细节和故事,而不去选择那些细节和故事?你们凭什么用这些个案的细节和故事来代表整体的情况?
的确,这个世界上的细节和故事太多了,所以细节和故事的选择很重要。
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出发,选择标准自然是新近发生的、不为人知的、打动人心的、出人意料的、与读者密切相关的。如果去选择那些陈旧的、平庸的、遥远的细节和故事,新闻就不是新闻了。
有人或许会追问:你们追逐和呈现这些,自然很吸引眼球,但是客观吗?真实吗?
以《博士“工厂” 读博=赌博?》一文为例,里面有很多读博读得郁闷、失意的故事。呈现这些,是因为这些博士的故事真实存在,它们反映出我国博士培养制度中的许多问题,我们通过故事呈现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及决策层的关注。
我当然知道,有很多博士活得很好,收入颇丰,学术之途非常顺利——就如同我的标题中“赌博”一词所表明的,有人赌输了,肯定也有人赌赢了。但在这篇报道中呈现赢家的故事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的成功并不能否定问题的存在。这就好像我写一篇报道关注中国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你不能质疑我说:怎么不去写写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主题。
没有一家媒体、一篇报道能够做到绝对的全面和客观,只能通过专业主义的操作,尽量接近。
从另一方面说,读者媒介素养的提高也有助于报道传达出客观真实的信息。这篇报道刊出后,有不少人评论说:看了之后不敢读博了,或者庆幸自己没有读博。其实,读者应该知道:报道中的细节和故事是有选择的。当然,“读博=赌博”这个判断是成立的,愿不愿意赌一把,全看自己。
■
采访时间:2010年8月27日-9月8日
采访地点:广州(电话、邮件采访)
稿件名:《博士“工厂” 读博=赌博?》
刊发版面:2010年9月9日A6特稿版
在这里写下你想说的…
素不相识,但很喜欢你的文章,希望多写些,祝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