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不同于大多数文革电影,与张艺谋自己的旧作《活着》相比更是有着迥异的气质,然而,这部带着“小清新”气息的电影在本质上依然是一部文革电影,或者说,至少首先是文革电影,其次才是纯情爱情片。在我看来,它描述的是人性如何在变态的社会中被压迫、被异化乃至被扼杀。在表面的纯情背后,是一双可怖的血淋淋的恶制度之手,它杀死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爱情。

对于这一点,张艺谋自己的表述是:“《山楂树之恋》写初恋那种所谓的干净和单纯,实际上是附着在扭曲的环境中,因为心理压力在扭曲的环境中让他不敢或者说让他紧张。实际上这种干净折射了时代的氛围……我们把政治和社会、历史的氛围融在人物当中,润物细无声,让人去感受。”

张导的这部作品和这番解读让我稍有兴奋——看来这位拍过《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三枪拍案惊奇》的大导演还没有完全丧失人性,还没有忘记什么是电影。

我观影过程中第一次想流泪发生在静秋的母亲出现时——她神情憔悴地接受批评,本该是中学老师,却拿着大扫帚扫地。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我的奶奶,曾经是小学教导主任的她在文革中被打成“牛鬼蛇神”,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批斗。我不忍想象那样的场景,银幕上的大扫帚和糊信封已经足以令我陷入巨大的悲伤和愤怒。

几乎无人能幸免于那场浩劫。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都因为文革而家庭破碎,男孩失去了父亲,女孩的父亲则被发配劳改。虽然这些背景都只在对白中被简单提及,但这样的淡化处理并没有淡化我对这两件事情的印象。

至于故事的主体——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故事,同样受害于那癫狂的社会。因为“出身不好”、“怕犯错误”,就不敢在一起,偏要等到25岁,白白让最美好的青春溜走。要判断一种制度是不是反人性,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看这种制度下的爱情是否正常,是否想爱而不敢爱,是否爱得扭曲变态,或者是否干脆不可能产生爱情。

导致故事走向悲剧的关键性因素——老三的死是否本可以避免?我认为是可以的。想想吧,那是1970年代了,距离放射性元素被发现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相当先进,我们早该拥有鉴别放射性物质、保护勘探采矿工人的能力,可是我们在“与人斗其乐无穷”上耽误了太多的时间,浪费了太多的精力,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普通工人死于非命。

最悲剧的是,片尾字幕告诉我们:见证静秋和老三爱情的那棵山楂树,已经因三峡工程而被淹没——在这片苦难的土地,我们甚至连最后的一点点回忆都保不住了。

当然,制度对人性的挤压绝不仅仅发生在文革十年,如今,它依然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得。《山楂树之恋》上映后,人们讨论得最火热的话题不是文革(许多人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文革在这部影片中的存在),而是一个在我看来极无聊的问题——这部影片是真纯还是装纯。大家兴致勃勃地谈论原著和电影在性场景上的区别,甚至有人破口大骂说电影是“卖淫女装出来的清纯”,充分享受口吐脏字带来的快感,而“世界这么乱,装纯给谁看”的顺口溜也迅速流行,甚至以巨大的字体登上报纸版面。

依我看,这也是我们的人性被挤压的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告别崇高、犬儒横行的社会里,人性只能趋向粗鄙。人们就像抬不起头的猪一样永远看不见头顶的天空,也看不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只能盯着眼前的猪槽,热衷于去拱那些臭烘烘的东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