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纸媒生态中,存在一种颇为特殊的现象:文摘类报刊非常红火。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参考消息》是文摘报,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是文摘杂志,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文摘类的小报小刊,在地方市场很受欢迎……
当然,《参考消息》摘的是外媒信息,《读者》摘的是心灵鸡汤,二者均依靠特殊而准确的市场定位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他们的红火可以理解。美国不也有《读者文摘》么?虽然已经申请破产保护了,毕竟也曾红极一时。
比较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新闻类杂志居然也可以做成文摘的形式,并且大卖,《Vista看天下》就是一例,它的发行量大大超过市场上许多原创类新闻杂志。也就是说,我靠摘编你的、他的、她的新闻,组合成一本杂志,放到市场上去卖,居然卖得比你的、他的、她的都好,甚至好得不是一星半点。
本来,新闻类报刊最宝贵的价值、最核心的竞争力就在于原创信息,但以原创信息为内容的报刊居然卖不过以二手信息为内容的杂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诡异的现象。尽管《Vista看天下》的包装能力和发行能力均令人咂舌,但我想,这本杂志大卖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它的编辑和发行团队强大,其背后更有深层的社会原因。
更让人诧异的是,两年前又有一本新闻类文摘杂志面世,这本杂志不仅摘纸媒的报道,更大量摘取网络内容,并直接取名为《博客天下》。老实说,这本杂志创刊时,我是嗤之以鼻的:都什么年代了,居然想靠从网媒摘编信息做纸媒?这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吗?有谁会放着免费的互联网不上,去买你的杂志?
然而,两年过去了,这本杂志活得似乎还不错,令我大跌眼镜。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中国媒体市场上文摘类报刊的成功?互联网为什么没有对这些报刊形成冲击?我想,这需要从供方和需方两个角度来看。
从供方角度出发,文摘类报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糟糕的著作权保护状况。做原创新闻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冒大量风险,然而摘编者的成本极低,甚至为零——文摘类报刊大量无偿摘取原创报刊的信息,在中国实在算不上什么新鲜事。
从需方角度出发,中国的读者水平不高,大多数人无法辨识出原创信息的价值,反而醉心于文摘杂志的华丽包装和制造出的概念。大多数读者甚至根本不会关心自己读到的信息究竟是谁生产的,他们会将网易转载自纸媒的报道当成网易自己的记者采写的,并且自以为是地批评说“网易的记者水平太差”——这种情况我已经在新闻跟帖中看见过无数次。可以想见的是,文摘类杂志的许多读者也根本不会去想自己读到的信息是原创还是二手,是摘自哪家报纸、哪份杂志。
此外,互联网虽然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信息来源,但网民很少会去主动探索这片无穷无尽的信息海洋,他们往往只会在自己熟悉的岸边嬉戏,懒得去想远方的海洋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往往局限于很少的几个,这也就给《博客天下》之类的杂志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当然,整体水平不高并不能否定一部分读者极高的鉴别力。上个星期,《南方周末》新闻部在开编辑会时,一个读者打进来电话,批评当期报纸令人不忍卒读,“全是旧闻”。凑巧的是,编辑们当时正好在批评当期报纸“没有新闻”——单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来说,这位读者已经和新闻部主任有着同样水平的见识了。
如果每一位读者都对新闻信息有着如此敏锐的判断和鉴别,我想,文摘类报刊的日子恐怕将会越来越难过。
关于作者文中的观点,我认为有一些不妥之处,在这里提出来与作者商讨一下。
《Vista看天下》、《博客天下》等文摘类杂志的成功,不难理解,正如作者对《读者》、《参考消息》的分析,是“依靠特殊而准确的市场定位赢得了读者的青睐”。目前市面上的杂志品种繁多,提供的信息量极大。不可否认的是,在提供大量优质的原创信息时,各杂志中也同时提供了不少不是那么优质的信息,并且附带有大量的广告。当然,要求每种杂志里的每篇文章都达到优质水平,是不现实的;广告更是杂志社维持生计的关键。这些都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一个个读者如何在这种海量信息的包围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内容。显然,让读者自己一本本的去翻阅,也是不现实的,既无精力,又是对金钱的浪费。这样,读者群中就产生了一种整合各种原创优质信息的需求。网络上同样有很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但是主要因为时间因素(总不能要求读者整天挂在网上搜寻各种信息),读者对这些信息的获取也存在阻碍。因此,同样的需求也就此产生。《Vista看天下》与《博客天下》等文摘类杂志的出现,正是对这类需求的回应。
再由此类文摘类杂志提供的内容来分析。《博客天下》这本杂志我没有看过,就略过不谈。《Vista看天下》这本杂志我倒看过几期,也还有些印象。这本杂志的内容,正如作者所说,“靠摘编你的、他的、她的新闻,组合成一本杂志”。不过细看一下就可以发现,它的摘编绝对不是随心所欲、良莠不分。它所摘编的,都是其他各杂志花费了大量精力做出的优质内容。因为各杂志每期所提供的优质信息极多,所以它的摘编,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可以不必为凑版面而将一些质量稍差的内容放入其中,这也保证了它每期所提供的都是优质信息。并且,相比其他杂志,此类杂志没有或者很少有广告内容。因此,此类杂志才会大卖特卖,“居然卖得比你的、他的、她的都好,甚至好得不是一星半点。”这也说明了中国的读者,并不是如作者所说,“水平不高,大多数人无法辨识出原创信息的价值,反而醉心于文摘杂志的华丽包装和制造出的概念”。至于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大多数读者甚至根本不会关心自己读到的信息究竟是谁生产的,他们会将网易转载自纸媒的报道当成网易自己的记者采写的”,我不知道作者是怎么进行统计的,这个“大多数”的比例是如何得来的,希望作者能够提供基本的数据。如果仅仅是通过“这种情况我已经在新闻跟帖中看见过无数次”就得出这样的判断,那么也可以做一个分析:作者经常上网,也经常看各种网友的评论。那么,作者见过的“无数次”的这种情况在作者所见的评论中占有多大的比例。就以常识来说,我相信,大多数的读者能够分辨出网易、新浪等门户网站的文章主要是来自转载,中国读者的智力没有那么低。
《Vista看天下》做的很成功,不代表它就没有问题。它的最大的问题来自道德方面。目前国内的杂志,有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因此,一期杂志的销售就有相应的比较固定的时期。《Vista看天下》是旬刊,每月三期,这个说来也没有什么。但是,其每期摘录的内容,多是其他杂志最近一期的核心内容。读者既然在这里能够读到其他杂志的核心内容,且其提供的优质信息更多更全,也就不必要再去买掺了水的其他杂志了。这样一来,摘录其他杂志信息的《Vista看天下》就对其他杂志的销售构成了冲击。此为其在道德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
最后再说一点,此文的主要观点来自我在网上所读过的一篇分析文章,原文及作者我已无法找到。如有知情者,欢迎提供链接。
谢谢,你说的这些观点很有道理。我在此回应三点:
第一,文摘类报刊满足了读者的需求,这我当然是承认的,不过,这种对二手信息的需求如何评价?我认为这种需求是比不上对一手原创信息的需求的,它自然有很多合理的地方,比如信息太多,没时间选择,无从选择——不过,无从选择不正表明受众的媒介素养还可以提高吗?
第二,网民对门户网站新闻来源的认知问题,我的确无法提供数据,但你也无法提供数据,我不认为你的判断是“常识”。在我印象中,不知新闻来源的网民不会是少数,甚至会超半数。
第三,《看天下》也在开始做原创内容了,我想,这种战略决策可能暗合了我文末的设想。
那我也再说几句。
判断一件商品的需求,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在一定价格下此商品的销量。杂志也是商品,它提供的是各种资讯。因此,判断一份杂志是否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它的每期销量也是一个关键的指标。这个,在你文中已有明确的答案。(至于价格的影响,因《Vista看天下》与其他各类新闻杂志基本处于同一价位,可以不用考虑)
那么,此杂志提供的二手信息,对读者来说,与一手的原创信息有没有区别呢?我认为基本上是没有的。站在原创者的角度,可以说,你杂志的内容是摘录或者盗窃我的;不过对于读者来说,不同的消息来源(来自原创者或者转载者、摘录者)对读者对此信息的接受是没有多大影响的,不然,中国的几大门户网站早该关门了,因为他们提供的信息主要是来自转载,是二手信息;你也不用去看各种门户网站提供的消息了。本旨上,各门户网站做的工作,与《Vista看天下》所做的是一样的。只不过各门户网站是将各种各样的原创信息汇集在一起,而《Vista看天下》是将各种优质的原创信息汇集在一起。
《Vista看天下》提供的二手信息,相比于一手信息来说,在时效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不过,相比于各杂志的周刊、旬刊、月刊的发行周期,其“将过去10天发生在全球的最精彩故事呈送给读者”的摘录方式,亦决定了其在时效性方面并不存在多大劣势(当然,这也导致了它存在较严重的道德问题)。同时,它摘录的文章主要是分析类的,对时效的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
针对读者的媒介素养问题,无从选择既有可能是读者素养低(而不知无法筛选)造成的,也有可能是信息量太大而时间太少(比如工作忙)等原因造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因素,后一种因素与素养无关。我在文中指出(引用别人的观点),正是主要由于后一种因素,才导致了文摘类杂志的兴盛。
对于你回复中的第三点,我不了解实际情况。不过如果真有此事的话,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它对上文提到的道德风险的规避。同时,因为已经聚集了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他也能够保证自己所提供的原创内容有足够的读者。只是不知,它在自己的杂志中为原创性内容提供了多大的空间。毕竟,它就是依靠摘录其他杂志内容起家的,如果抛弃了这一基础,而自己提供的原创内容又不够优秀的话,这本杂志的前途还是堪忧的。
至于你回复中的第二条,我承认,我那“常识”也只是凭经验作出的一个猜测,不一定正确。在这一点上,咱们是处于同等的地位的。我的经验不一定正确。并不代表你的经验就一定正确。我无法拿出数据证明我的经验之谈是正确的,不过,你文中所说的“大多数读者甚至根本不会关心自己读到的信息究竟是谁生产的,他们会将网易转载自纸媒的报道当成网易自己的记者采写的”这一判断的正确性,仍需要数据做支撑。
我想我们的关键分歧是:二手信息和一手信息有区别吗?你认为没有,我认为有。
我认为有,是因为二手信息会有许多损耗、失真,查找一手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是必要的,是一种重要的媒介素养。我也看门户网站,也看二手信息,我批评的并不是二手信息的载体(我觉得《看天下》做得很好),而是只知阅读二手信息,对一手信息无意识的读者。
当然,你可以说,这样的读者很少,大部分读者只是因为没时间。如果是这样,那很好。但我的感觉并非如此。当然,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可能我们谁也没法说服谁 :)
关于二手信息的损耗、失真问题:各门户网站的转载是全文转载,很难说存在此问题。文摘类杂志摘录信息,首先要看是全文转载还是只是摘录文中的部分信息;只是部分摘录,还要分析其摘录的是不是关键信息。只有把这两个问题查清楚了,才可以分析这种二手信息有没有损耗、是否失真。很抱歉,我手中目前没有此类杂志,因此无法对此问题做出判断,不过如果留意观察的话,对此问题做出判断因该不难。
关于信息查阅能力:关注门户网站内容的读者,自然不可能去一一查阅众多的报纸杂志,没有精力,也无必要。但若说其查找一手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低的话,恐怕也不符合事实。举两个不太严肃的例子,人肉搜索以及各种门的传播,就充分证明了众多网友查阅一手信息的超强意识及能力。由于文摘类杂志兴起时间不算太长,恐怕其众多读者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各杂志的用户转变而来,因此,你所说的其对一手信息无意识,恐怕也不恰当。
还是现身说法吧。我对新闻类杂志也比较感兴趣。可是,站在报摊前,面对摆在一起的新闻类杂志,我该选哪一种呢?很多杂志的专题做的都不错,每本十元左右的价位也能接受,不过,若是几本都买,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何况很多都是周刊呢!这时,我会多翻几本,或者买最感兴趣的那一本,或者选信息量最大的那一本。而文摘类杂志,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很大的可能是)将我感兴趣的几个专题都包容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你能说我只知阅读二手信息,对一手信息无意识吗?何况,在报摊上,文摘类的新闻杂志常常是与其他各种新闻杂志摆放在一起的。
“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可能我们谁也没法说服谁“,这句话,我认为应该修改为”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我们的判断都无法判定为是正确的“。毕竟,”说服“意味着对自己观点正确性的确定无疑,而如果没有数据作为支撑,这种”正确性“是要打折扣的。
1、”各门户网站的转载是全文转载,很难说存在此问题。”——所有网站都存在议程设置,全文转载并不意味着信息百分之百原封不动地传达。
2、你举人肉搜索的例子,我恰好研究过人肉搜索,其实具备信息搜索技能的人凤毛麟角,大部分参与者只是在传播信息而已。
3、“说服”不等于认为自己绝对正确,抠这个字眼没什么意思。
怎么看着像为某杂志在做软广告?
呵呵,可能吧。因为你文中提到了此杂志,且我恰好读过几期——当然,其他杂志就没读过了——觉得其并不像你所说的那么糟糕,就以此杂志为例来回复你文中的观点。我个人认为,此类杂志兴盛是有原因的,且其摘录的水平也是可以的。因此,你如果将我上面的内容当成是软广告,也无不可。只不过,对我动机的质疑,并不能用来否认我上面所写内容。这个,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