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距离广州亚运会开幕只有两周了,城市里弥漫着越来越浓郁的亚运味道。一方面,羊城变得越来越漂亮,灯火辉煌的珠江夜景令人流连,主干道的绿化带换上了鲜花,连路灯杆子都挂上了一盆盆小红花;另一方面,路上的警察和红袖章也越来越多,地铁也开始进行安检了。
这让我想起去年9月的北京。
当时,我和方丈、湖湖、金天线一起在京城游荡,拍摄六十国庆盛会前的首都。我们在木樨地地铁站会合,依次前往西单、天安门、大裤衩、三里屯和后海。
路程的前半段是不堪回首的,尽管西单繁华如常,长安街气势恢宏,天安门人头攒动,但当我走在这片首都核心区时,一种令人无法脱身的压抑感扑面而来——瞧,长安街的电子屏上不断提示着“17时至演练结束将分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广场已经不允许游客进入,身边到处都是警车和警察,天空中战斗机呼啸而过……总之,国家机器正以一切方式耀武扬威。
最不堪的是,当我们从一个地铁站准备出站时,被一个警察叔叔像赶牲口一样招呼:“你,你,还有你,来登记身份证,来来,快过来……”于是,我们和一群木讷的乘客一起轮流进入一个小黑屋,交上身份证,没有人知道为什么需要登记,也没有人敢对这位盛气凌人的警察叔叔说半句不是。
吃过午饭,我们到了三里屯,这种压抑的感觉顿时一扫而光。在刚建好不久的三里屯village,新鲜的生活气息令人心醉。许多小孩——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在地面喷泉中追逐嬉戏,他们的父母在一旁悠闲地看着他们玩耍,还有许多人在苹果体验店把玩炫酷的电子产品,在优衣库试穿各种款型的衣物,或是在太阳底下交谈、发呆。
就是从那一天起,我爱上了三里屯。夸张一点说,是三里屯让我感觉重回人间,重新在这座城市感受到人的温暖,而不是机器的冰冷。
如今,盛会临近广州,机器的冰冷也逐渐显现。那站姿笔挺的武警和满街的红袖章真的一点都不适合这座以市民气息著称的城市。最夸张的是,开幕日当天,临近海心沙的猎德村所有住户要“人走楼空,灯火通明”,临江的楼盘业主也需要被请下楼来喝茶。
我爱广州亚运,因为它客观上加快了城市的建设速度,因为它让我租住的房子窗外的江景变得更加美丽,但是,我讨厌安检,难以忍受我家楼下的路被多次交通管制,我还心疼那些一天到晚坐在路边的戴着红袖章的大爷大妈。
盛会让广州变得更美,但如果这只是国家的盛会而不是小民的盛会,这种美总是怪异的。
——好了,就此搁笔,因为我家楼下为“演练火炬传递”(这是一个多么怪异的理由)而实施的交通管制结束了,我可以出门了。
不久前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再是小民了,而是贱民。
我没敢把这个词说出来 😈
不如以你记者的身份,去了解一下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要克服哪些困难,做好哪些工作。这,要比享受城市提供的优质生活却抱怨为达成此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有意义。
不知道你所谓的优质生活的标准是什么,但我知道肯定不是以人为本,还有,电视和报纸上连篇累赘的亚运报道还不够你了解的?翩翩跑到少有的阳光照耀到的角落吹毛求疵。还有,言论是不分有没有意义的,只要说出来自己真实的想法,就有意义,别被八股文秀逗了你的大脑,以为啥事儿都得整个意义。
如果能够通过电视和报纸了解到筹办亚运的各项详细信息,那我倒建议大家都去看电视和报纸了。民众通过电视报纸看到的只是整个工作的一小部分,表面下的各项具体工作是如何开展的,这方面的信息是很难通过传媒表现出来的,而正是这表面之下的工作,决定了亚运的成败。你所说的对你造成不便的安检、身份登记、交通管制乃至“人走楼空”,都是(被媒体披露出来的)这些具体工作的一部分。至于开展这些工作是否必要、是否合理,我还是建议你再关注一下“电视和报纸上连篇累赘的亚运报道”。
谢谢你的建议,我们的确需要了解更多背后的运行机制和逻辑,这个我们已经有记者在操作了 🙄
不过我想说的是,你所说的“享受城市提供的优质生活却抱怨为达成此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是值得考量的。亚运会的目的真的是给市民提供优质生活吗?而这些手段又都是必须的吗?我觉得从我所观察到的一些细节来看并非如此。
看来你也误解了我的建议。我是建议你以个人身份去了解一下这些背后的东西,包括安检、身份登记、交通管制乃至“人走楼空”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待了解清楚后再考虑一下你文中的批评是否恰当。
不可否认,亚运的举办,暂时会给民众生活带来众多不便。(至于这些不便是否可以忍受、是否必须忍受,参见上段我给你的建议)不过你也应该看到,为举办这次亚运所花费的金钱,并非都投入到了场馆中,花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应该是大头,而这些建设,对长久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应该助力不小。如果你对这点还有疑问的话,那我还是建议你多看一下本地市民类报纸。
我很同意您所说的某些措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也同意一些基础建设长期来讲确实是惠及市民的。但作为广州土著和赛会志愿者的一员,我感到这些基层的人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我想,市民的不满不仅仅是针对亚运而形成的。政府在筹备亚运的短时间内风风火火地搞了很多建设,为何在之前不进行呢?这会让大家生疑:政府的诚意究竟是为了亚运好看,还是真的为了惠民?当然现在来看是一举两得,但作为基层市民,很明显会觉得政府把自己放在次要,政府是为了亚运“顺便”惠民的。既有这样的疑虑生出,亚运要得民心恐怕不易。
另一方面,赛会给志愿者提供全套装备、交通、食、甚至宿,看似福利高、待遇好。但有不少人是“被志愿”的,这还叫“志愿”者吗?志愿者去了场馆被叫去做自己不该干的事(如拖地)、交通安排失当、组委组织混乱让志愿者干等,等等,也时有发生。当然我并非说我是志愿者我就该如何被重视,但至少不要让这个“为亚运服务”的群体感到被忽视吧,这是很正常的要求。
物质的安抚(“人去楼空”的“人”可能会去住酒店、各种建设、乘车免费等优惠小活动)和对人的尊重,可能并不能对等起来。
当然,不管整个过程成熟不成熟,就我所知,为了亚运付出非常多的也大有人在,为了亚运而采取的措施也有很多是无可厚非甚至well done的,我并不否定这些人和事。
可作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不管举办什么干什么事,该放在第一位考虑的,是它的民众,而非其他。你真的这么做了,并让民众切身感受到了吗?你的“先人(亚运)后己(民众)”是不是做得有点过?
以上漏见,请指正。
既然扯到了具体的问题,那我就针对你上面的质疑做一些回应。
关于市政建设问题:亚运申办成功是在04年,这中间距亚运开幕有六年多的时间,亚运配套设施应该说是有充分的建设时间。可硬币的另一面是,实际中很多建设项目,根据原有规划,是要在亚运后才完工或者开工建设的。借着亚运的东风,它们被提前建设及完工。也就是说,广州市民因亚运而提前享用到了更好的基础服务。这恐怕不能说是“顺便惠民”吧?即便是正常的配套建设,你如果关注一下04年雅典奥运会或者今年印度英联邦运动会的工程延误,就会发现广州市的表现实在不值得你如此批评。
关于志愿者的问题:“被志愿”当然不符合志愿的初衷,这方面广州的做法确实有问题。不过赛事需要大量人力的情况也不能忽略。我就知道不少处级干部在比赛场馆里当工人,辛辛苦苦干体力活,没有周末,也没有休假。相比他们,你这去拖拖地实在不值得抱怨什么。志愿者为何就不能去拖地呢?你认为志愿者一定要去做什么工作才符合志愿者的身份呢?组织混乱问题,只要你组织过即使只是一次小型的活动,也会体会到组织者的艰难。各种意外情况以及参与者的难以协调,都在考验着组织者。当然,我在这里不是替组织者开脱,组织者组织不力在现实中经常出现。
关于尊重问题:据我所知,广州这次对志愿者的物质待遇不薄,这点在你的回复中也有展现。至于精神的尊重,亚组委要做到何种程度才能真正体现出对志愿者这一群体的尊重,你能给出一个标准吗?物质的安抚,虽不能完全体现出对受影响民众的尊重,但若连这些都没有,那也就真的谈不上以人为本了。何况广州为市民提供的亚运礼包也不算不丰厚,至少绝不是你所说的“优惠小活动”。
那我跟你讨论一个具体的细节:火炬传递有必要演练吗?为了演练,周五晚上几条主要道路被交通管制了几个小时之久。我认为这个细节就表现出了政府的面子大于民众的生活。
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你如果在本科毕业前稍微关注下关于奥运火炬传递新闻的话,也就能发现自己这处质疑的可笑之处了。
另外,火炬传递演练为何要选在晚上?还是周五的晚上。我猜这也是政府在考虑尽量减少对本地居民的影响吧。
哈哈,不知道可笑的是谁。我奥运时在北京,亚运时在广州,我现在天天看南方都市报,请你不要再在发言中带有“你一无所知”的感觉了。
好了,关于你的回应,真的很可笑。奥运火炬传递演练了,就代表亚运火炬传递要演练吗?为什么奥运火炬传递需要演练呢?说到底,火炬传递不过是一种形式,可以适当地搞,但是居然还需要演练,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周五晚上对居民影响少吗?按我的理解,周五晚上正是大家结束了一周的工作出去享受夜生活的时间。
火炬传递为什么要演练呢?拿个火炬传就是了。哪个国家听说火炬传递还要演练的?北朝鲜? ❓
在我住的城市北京,周五晚上的交通是最堵得了,为什么还要添堵? ❓
谢谢您让我对亚运的筹备有更全面的了解。
首先说明一点,我提的所有批评,都源于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期待。我意并非“广州,你为何如此差劲?”而是“广州,我觉得你可以做得更漂亮。”我希望它能真正的平复民心,否则大型活动很难有底气。
关于组织和志愿者。我并没有我是志愿者就有多么了不起,组委该如何如何伺候志愿者的意思,而是包括其他人在内的一些志愿者都有同感:组织稍显混乱,效率稍显低下。我也考虑过,广州首次举办这么大型的活动,要兼顾的方面很多,人员数量庞大,调度也不容易,不用急,一步步成熟起来。但再多想,这或许关系到核心团队的态度问题。比如一个场馆的团队,它很重视门面,一下就能变一个花坛出来,不太重视志愿者,他们就会被扔在偏远场馆等半天才知道没人安排车去接送。重视,即使需要协调也能尽快得到解决,不重视,很容易演变成旁人所说的“效率低下”。当然您可以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
关于您的问题。
“你认为志愿者一定要去做什么工作才符合志愿者的身份呢?”
我认为志愿者在熟悉了自己的岗位工作后可以去拖地。可能是个别情况,我及我身边一些人几次去场馆以后什么也没做,也没被安排去岗位实践或者接受关于赛事的培训。我也焦虑啊,到时干不好怎么办?当然还有时间。我只是觉得志愿者首先应清楚知道自己该干嘛,然后可以放心去拖地。
“至于精神的尊重,亚组委要做到何种程度才能真正体现出对志愿者这一群体的尊重,你能给出一个标准吗?”
让志愿者在细节上感到被照顾,能看出来组委是安排妥当的。或许志愿者也应用“主人公”的精神来参与其中,但正因是“自己人”,才更应让这群人“收声”,不然连“志愿”的人都去骂自己自愿支持的活动,这就不正常了。再重申一下,我并没“组委该把志愿者当做大爷来伺候”的意思。
另一方面是民众群体。我理解的“尊重”的标准是,政府应将民众放在第一位,让他们过正常的生活,尽量不扰民。如您所言,有的城建原来本来就惠民,亚运才是“顺便”的,对这些部分我承认自己的误解。但这“短时间内风风火火”搞的城建工程,绝不是项项惠民项项必要的(即使项项惠民,一起动工也是奇怪的)。一个大铁铲下去连城撬起,然后说“乖啦不要吵啦,市长叔叔给你送礼物,司机叔叔让你免费乘车,小朋友要知足,还吵什么啊~”可小朋友上学经常掉到开挖的水坑里。然后又跟他说,“都说给你送礼物了,还不够补偿吗?”虽然收到市长叔叔的礼物小朋友很开心,可小朋友觉得他明知水坑会坑人还仍然到处挖,就不知市长叔叔把小朋友的心情放在第几位。
以上陋见,请再指正。
估计您也为亚运付出不少。祝工作顺利。
一直关注你的文字,其实也是从九月份刚刚开始,还记得看到的第一篇是“追逐故事和细节的人”,对于刚刚处在职业迷惑期的我来说真正的有了一种心灵的震撼,感触颇深…直到加了围脖到今天看见了博客,读您的文字真的让我这种小众人受益匪浅,尤其生活在诺大的城市中,面对那些冷冰冰的机器、麻木的人的脸孔…还有一种文字是热的,至少写文字的人的心是热的,思想是清晰的,语言是犀利的,追逐是真实的。。。真的很感动。 会一直关注。。。
谢谢你的支持,也欢迎多留言发表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