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汕头大学参加了一个媒介伦理研讨会。周五深夜抵达,周日午后离开。

第一次接触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在2008年9月。当时,我以《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的身份连线采访了该院派往美国报道大选的学生们

汕大的此番大手笔堪称中国新闻教育中的一桩大事件,它不仅超越了其他所有新闻学院的行动力,还超越了绝大部分新闻学院的想象力。

后来,汕大新闻学院又组织学生去南非报道世界杯。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

这至少证明了汕大新闻学院的两大优势:国际化,重实践。

当中国的许多新闻学院都还没有来自业界的专职教师时,汕大新闻学院已经拥有了多名来自美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全球各地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其中还包括普利策奖得主。

当中国的许多新闻学院还在努力为学生联系国内媒体实习机会时,汕大新闻学院的学生们已经在世界各地实习过了。

当中国的许多新闻学院还在照本宣科,用上世纪的新闻业务教材上课时,汕大新闻学院已经采取了全媒体的教学方式,文字、图片、影像、网页,样样不落。

在汕大的周六晚上,我参加了该院大三学生的一次摄影作品分享会。几名暑假期间在孟加拉国实习的同学展示了他们的作品,专业水准令人惊叹。若单论摄影,汕大学生绝对大大超越北大学生。

当然,也有学生私下跟我说,在这些光鲜的成绩背后,其实也有不少缺陷,例如学生的文字水平较低,思维能力较弱。我想,这些缺陷若能有意识地弥补当然是最好,但汕大新闻学院已经拥有了国内领先的教学理念和师资力量,在这样的新闻学院学习,起码不会被耽误。

在汕大期间,参加研讨会的一些编辑记者抽空与新闻学院的学生们进行了一次亲密座谈,一聊不可收拾,到深夜十一点多才结束。这不仅仅因为学生们的问题多,也因为编辑和记者们被学生们激发,乐意与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

学生们的问题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他们对政改等眼下的关键话题了如指掌,甚至掌握了大部分编辑记者都不知道的消息。

事后,彭晓芸老师在微博上说:“汕大的孩子们,虽然在犄角旮旯的潮汕地区,不过资讯却超级发达,无所不知,没有被屏蔽,真好!比北京和广州的很多高校的学生知道得多,这是陈婉莹带来的气息。”

不过,由于学院建院仅7年,学生们对于前途依然有些迷惘。我想,只要汕大新闻学院沿着这样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毕业生们迟早会在各大媒体占有一席之地。

汕大新闻学院的宣传手册上,有一个数字令我记忆深刻:就业专业对口率56%,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全国新闻学院的平均就业专业对口率30%。

此番重回大学校园,有幸遇上了汕大的社团之夜,那些摆摊招新的学生们让我想起北大三角地的“百团大战”——现场秀轮滑技术的,弹吉他“扰民”的,展示跆拳道功夫的,那些年轻的面庞真是相差无几,所不同的只是北大的招新在白天,而汕大的在晚上。

与汕大学生交流结束后,我们还一起去了校门外的大排档吃夜宵,这再次让我产生了穿越的感觉。只不过,在北大出的是西门,吃的是烤鸡翅,而在汕大出的是东门,吃的是烤蚝烙。

汕大的校园是美丽的,依山傍水,绿荫掩映。那片水库的水十分清澈,一起参加研讨会的令狐补充每天早晨起来便跃入水库中遨游,十分享受。

而我则在周日的早晨起了个大早,在微风吹拂中,坐在水库旁的阶梯上,一边望着眼前的山水,一边与一位汕大学生聊天,接受她的采访。尽管睡眠严重不足,但这样舒适的早晨令人难忘。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那豪华的水上图书馆,馆里的每张桌子上都摆着一盏好看的台灯。

最遗憾的是,由于研讨会日程排得满满,我没有来得及去汕大著名的荷花池看看。不过我想,这或许也预示着我和汕大后会有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