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个月后,我的表弟将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他报考的是北大医学部,报名时他曾在两个分院之间犹豫——其中一个分院在他报考的专业上更强,但所招收的10人中,只有2个名额留给统考生,其余8个全部是推荐免试生;另一个分院将10个招生名额分配了一半给统考生,但在表弟所报考的专业上的水平相对要弱一些。
表弟最终选择了专业水平更强的前者,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招生名额这么少,考研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表弟这样的考研学生来说,80%的推荐免试比例无疑是一种不公平。这些推荐免试生基本都是本校本科生,或来自其他排名相当的学校的本科生。我表弟就读的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在现行的推荐免试制度下,这所大学的本科生推荐免试至北大医学部的比例几乎为零。
昨天,新华社发布了一篇稿件谈及此现象,称: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四所国内知名高校近期公布,2011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比例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增高,有些院系达到60%至80%,部分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
这种现象公平吗?当然不公平。那么,这些名校为什么要这么做?是成心要跟考研学生过不去吗?显然没有这个必要。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郭钊道出了关键原因:“各院系和研究生导师们反映推荐免试生源总体质量优于统考生源,他们更倾向于多招收推荐免试生。”
对于学校来说,招收到最好的学生是最大的利益,所以他们喜欢多招推荐免试生。必须说明的是,我本人所接触的统考生都很不错,但我对部分通过考研入学的研究生徒有应试能力、实际水平不高的情况也有所耳闻。
为什么导师们认为推免生质量优于统考生?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上。简单来说,现行的考研方式所选拔出的人才与理想状况存在差距。尽管未曾参与考研,但从我的了解来看:现行的考研是一套全国大一统的、机械僵化的考试制度,是一种往往由政治和英语分数决定胜负的奇怪竞争,是难以真正考察出学生科研能力和潜力的。
所以,如果这套早已腐朽落后的考研制度不彻底改革,招生人数的天平还会继续向推免生倾斜,由此带来的不公平现象也会更加明显,考研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将更为艰难。
由衷希望我的表弟顺利冲出重围,通过考研,成为我的校友。同时,也由衷希望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能推进变革,不断接近这样的理想目标:既有利于学校选拔出真正适合读研的优秀人才,又能让所有报考者享受公平的竞争环境。
方大哥,我也是今年考研,同样遇到统招生人数降低的情况。在复习过程中,公共课尤其令我们这些考生头疼。很多学长学姐都说他们是考研成败的关键。看到你这篇文章觉得很亲切,这个问题终于有人开始关注了。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把公共课弄成一个类似GRE一样的单独考试,成绩保留若干年,这样统招的时候只需要考专业课就可以了?
这本书印象深刻。
作为当年和博主一样的皖中六校联考的学生……
我如今在二本院校怨念……
哎
我可以理解名校为什么设门槛
但愿我能考上吧
就和高考一样,是公平第一还是效率优先?
今年国家又改革了,专硕学硕往后比例七三分,可以身边好多同学都不知道仍然冲着学硕猛奔~总之,作为今年大军中的一员,有不祥的预感。突然想到是白岩松的一句话:“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这一代年轻人的青春有肉眼看得见的艰难。” 或许是我们早就学会了忍气吞声
希望方学长的表弟和千千万万的考研同志们,一定要坚挺住,抓住大学的尾巴,为青春搏出些奔头来!!!!!
正如你说,你是没有参加过考研的人。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亲历过庞大的考研辅导班,就会发现这个考试机制怎样把一个巨大的产业紧密地联系在一块。所谓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旧的秩序下的既得利益者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地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支持改革?仿佛所有的问题一说到头就是体制问题,到此也就终结了。
是的,利益集团总是改革的最大障碍。
那本书好熟悉哦,我也参加过考研,复习了半年,为这个报考的事烦了很久最后还是放弃了,哎!觉得真的没意思
你们这些刁民就是不招你,看你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