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与“大师”:一所理想大学的模样
南方周末2010年12月16日
□记者 方可成 发自深圳
(相关阅读:《办一所“出格”的大学有多难》)
按照校长朱清时的设计,南方科技大学将是一所具备“小楼”和“大师”的学校。
所谓小楼,指的是校园里将没有一栋高层建筑物,这样也就不用装电梯,真正朝低碳、环保的道路走。从高处俯瞰,你将看到满眼的绿色——小楼们都隐没在了山头和树荫之中。“小”也代表了这所大学的教育取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南方科大第一年的招生计划只有50人,第二年150人,之后逐渐增加,最终稳定在每年2000名本科新生的水平。这所大学的招生将不通过传统的高考,起码在最初的招生中,学校将直接从高二学生中选拔苗子,因为对于这些学生而言,高三将纯粹是在应试中浪费时间。
学校的学生不多,学生宿舍楼也就不需要多大,一栋楼里能住三四百人足矣。
不过,在这所大学,学生住的小楼不叫“宿舍”,而叫“书院”——虽然名字颇有中国古韵,但学习的却是哈佛大学等国际名校的成熟经验。书院将彻底颠覆学生宿舍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学生们睡觉的地方,而是一个全天候的教学基地,开展的是通识教育,或曰全面教育。每一个书院都配备有专职老师,与学生们同吃同住,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困难,并开设各种选修课和讲座。
在书院里,学生们可以听到类似于在网上流传已久的哈佛大学“公正”课那样的课程;有来自美国的老师来讲心理学,让学生们知道怎样控制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老师讲经济学,让学生们看得懂经济形势;有老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既包括写作,也包括口头表述。老师还要向学生们介绍全世界的各种文化,让他们有全球的观念,知道外国人是怎么回事,不同民族是怎么回事,人类文化是怎么回事;此外,书院还要培养学生们的道德修养。这些通识教育课程将由丁学良教授负责组织,其目标是让学生们拥有国际视野、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文化修养。
这所大学的创校校长朱清时本人就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他对文物、书画、陶瓷都很有兴趣。他希望学生们明白:生活中多一些兴趣,人生就将更丰富,智力也可以开发得更好。
当然,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学生们的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专业课的修读上。
入学前两年,本科新生将不分专业,学习同样的理工科基础课——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生物,这些课程的第一批授课教师分别是:张景中院士、陈应天教授、李晓原教授、陈国良院士,以及一名尚未确定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他们都是大师级的人物。
英语课也是重点必修课程,将由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授课。实际上,南方科大的所有课程都将尽可能使用英语教授,使用英语原版教材。50%的学生将获得赴国外大学交换的机会,一些人还能接受美国排名前20位大学的联合培养。
此外,学校还将开设“创新素质课程”,校长朱清时院士会亲自讲授“伽罗华如何发明群论”。
大师们愿意来这所年轻的大学上课、做研究,是因为在这所大学,他们将真正是治校的主人,他们的学术研究将得到足够的尊重。这将是一所“谁有理谁说了算”而非“谁官大谁说了算”的学校。
为了保障“教授治校”的开展,特区立法通过《南方科技大学条例》,实现依法治校,将行政力量的干预减到最小。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由政府代表、人大代表、社会贤达、学校领导、教授代表、学术代表、校友代表组成。校长是由理事会选出,而非上级委派的。此外,学校还设有党委,及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在学术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中,一线教授代表不少于三分之一。
这所大学的另一个特点是:不设院系,代之以理学部、工学部,以及建设几十个研究室(所)和若干跨学科研究中心。每个研究所的成员不仅要研究,还要开若干专业课,供大三大四的学生选修,每个学生到了大三也都要选择一个研究所注册,在这个研究所写论文。这样一来,学科架构将被重新设计,一方面适应现代科学交叉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精简了行政机构和人员。校长要想听到一线教授的声音,便不必通过院长、系主任等层层汇报了。
这所大学的经费将接受社会捐赠,但主要还是来自市政府。不过,与一般政府单位不同的是,校方并不需要每年制定详细的预算上交审批。按照条例规定,政府每年自动拨出一笔款项交给学校,由校方自主决定如何花钱,政府只履行监督职责。
市政府给予的经费支持将是巨大的,可以保证这所大学的老师集中精力搞教学科研,不需要将时间花在申项目、争经费上面。当然,学校并不反对老师们参与竞争项目经费,这也是保证其活力、检验其水平的方式。但这种参与绝不会多,老师不需要变身为课题经费公关者,而是回归科研的本位。如果老师们有独创的思想,一开始并不一定为大家理解,不一定能竞争到经费,学校将动用自身的评价标准,给有前途的项目提供足够的支持。
在这所大学,将没有行政级别,行政人员纯粹是服务者,但他们会得到不错的待遇和保障。
这所大学的所有努力,都指向一个目标: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样的一所大学,在中国的现实教育土壤里,会不会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中国有太多不可能和无可奈何!
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想过改变现状,多数人在越长越大后渐渐淡出有这样思想的人群,总会以“靠我一个人能改变什么?算了吧,就这样吧!”这个理由安慰自己!
然而这就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我也在忽明忽暗的理想中渐渐隐藏自我。
如果可以,我相信改变我的必定是新闻的光荣感——突破中国模式,就是这个小小的信念一直支撑我到如今…… :
看过越来越多有思想的人,自己再没思想,岂不拖后腿了?
想问一个问题:南周的文字的风格和惯性是培训出来的么?还是个人不约而同指向了这样一种表述?
这篇好像不像报道 😉
没有培训,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但是报纸也有自己相对统一的风格,所以看起来在风格上都有类似之处。
那篇报道里朱清时不也表明现实比之前的预期艰难很多了么要是知道有诸多困难他也不能保证他是否愿意接受
这篇文章里的种种,实在令人热血沸腾,不过真的仅仅是乌托邦,或者,要很久很久很久以后才有可能实现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所面对的一切,是否是十年扩招的积弊恶果承担者,想听听你的看法,大学教育改革的风险,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
我实在不喜欢说什么要改革要创新就一定不怕牺牲,毕竟每个人的青春都是青春
这样的学校确实是让人欣喜的,看到微博上好多人对此事发表意见,说要是自己筹集资金就表示支持,如果拿着纳税人的钱去搞,就不愿意让办,因为中国的国立大学本来已经那么多了,有什么必要呢,说得不无道理。
总有那么一天会实现的 有人想 有人做 有人争取 有人努力 慢慢的 就会搭建起来一个理想的过度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大家努力做。
在国外已经实行了那么那么久而且被证明是成功的、符合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在中国的实验都带有先驱者的牺牲味道!这正印证了鲁迅的一句话,在中国搬动一把椅子都会流血!中国的历史正是在朱校长这些不信邪的人的推动下进步的。
跟梦一样。说的挺好的。关键是学校的领导们能坚持多久呢?时间长了,理念就容易变质了。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提到的理想非常好,对人才培养也很有帮助,最起码早期的学生能收益。但是生活在中国,这个理想但操作难度应该会很大吧。希望办校人能始终坚持办校理念,别给自己找到个台阶后半途而废。
希望中国的教育改革从这里开始!
人文社科类的更需要
给予更高的视野,更好的氛围。让学习真的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义务。
中国教育急需改革,应该从小改起,什么奥数,加分的特长完全不顾孩子们的自身需求;还有学校书本教育全都是死记硬背,不考虑培养孩子们的思考和逻辑能力。。。
那么以前的大学生就应该是牺牲品吗?
中国式教育什么时候在改革
我觉得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才是硬道理
钱是小问题,体制是大麻烦,敬祝成功!同时向为这所大学努力的每一个人致敬。
怎么说呢 首先我感觉这样的学校真好 可以静静地学习做研究 人文气息强 但是 作为刚刚工作的人 我虽然十分想回到学校但也认识到 现在能在那里上学的人最后也只能是高官、富豪的子女 因为他们不必担心就业生计问题 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准备好可以让大家都接受那么人文的教育
其实也不必担心办成贵族大学,毕竟牛顿还是爵士呢,有钱人资助大学提供更丰富的奖学金,激励穷苦孩子形成良性循环兴许是中国高能教育之福!
教育改革不是只改教育就可以的。任何问题都是相关联的。接受教育说到底还是为了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学生也不可能总是在”小楼“里自成一统,总有一天要与社会接口的。一个必须要为生计担忧的人将如何面对社会呢?现在教育成这个样子体制是大问题,但社会的畸形需求又何尝不是一种歧途的引导呢。
我只知道在我本科的时候,辅导员对我说过一句话“你太尖锐了,还需要打磨打磨”,最后所有人都被打磨成一样的人了。
本科时,辅导员对我说“你太尖锐了,还需要打磨打磨”,每个人都被打磨的一样。。。
在大环境没有变化之前,小气候也很难如流。就像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一样,已是昨日黄花,就连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南方周末也丧失了他的性格,被读者列入庸俗读物。我看人民日报就好了,谁还要你南方解读?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我对我们学校职业培训式的教学方式感到十分疲惫,文化什么的全然没感受到。敢问小楼大师的大学,到底能惠及多少的有志青年?
作为以一名在校学生,对这样的教学环境很是向往啊!
在现在的大学中,不仅是学生,连老师都失去那种纯粹追求知识和学问的心。
更多的只是在完成一件事而已
学生只为了一本证书
老师只为了工资
真是可悲啊
不知道 楼主提出的学校何时才会在全国推行啊
我作为一名大学生,看到这样的文字,心中也是充满希望的,热些沸腾的。可是这仅仅一个美丽的愿望吧,我实在是不能对中国的教育现状与体制现状表示乐观。况且,要怎样来征服学生和家长?从零开始。 在这样一个对大学有着深深“情结”的社会背景下,有多少人敢于放弃名牌大学的光环,来追求高水平的教育和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明了的“似锦前程”? 也许是我自己没有勇气做这种选择吧。 总之,还是希望,早晚有一天,我们有一所真正的充满人文精神的大学~
高三的时候..看到五月天的阿信在博客上写到.
大学应该有一个可以高谈阔论的地方.
那时侯对大学很向往.
我认为大学应该无时无刻都可以自由的交流思想.
这才会让我们有求知的欲望.
但是中国大学的思想控制好严重.
在东北比我在南方读高中时候的思想控制还要严重。
很高中很无奈.
深有同感,我在哈尔滨上大学,学校处处流露着前苏联的影子
我相信 ,并且愿意投身到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
这让我看到中国未来的希望。微弱的光,终将汇聚,照亮前行的路。
通识教育难道不是还应该有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音乐学、美学……么?朱校长,虽然我知道您很不容易,但既然要开通识教育,还是尽量补上文科部分吧,不然够不上通识的程度
开始的很轰动,但愿不要趋于平静。
就像巴金描写的灯一样,虽微弱,希望坚挺着烧起来吧
其实这些理想有不少已经在汕大实现了,比如小楼,比如书院,还有不大规模扩招、不给教师施高压争取项目,呵呵。
祝福吧
南科大的梦想,我想也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最美的青春,不应在应试教育中糟蹋。大学的源来,不就是让人明白人生的样子,关于美德与真理。不过定位呢,精英教育?当然,希望南科大能开一代之风气,带来整个教育体系的转变。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改变,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精英。
南科大能否开创中国杰出人物教育模式是要用时间来证明的。但现在,至少让成千上万失望与愤怒的中国人看到了一丝光明。希望这份光明能永远照亮通往真理的道路,尽管前途荆棘坎坷。
另外,成败与否也不能全靠朱校长一人,每个人都首先是“社会人”,即对社会赋有责任。现在中国是将“工作责任”放在首位的时代,但很多“工作”的价值是对社会道德的挑衅,这就是不愿意承担“社会人应有的社会责任”的后果。现在的中国教育体系就是“工作责任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的典型。其实每个人多一份对自己言行产生的“社会责任”的思考,相信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将会多出现一批“朱校长”。
这篇叙述更完整,评论也更加深入,文字也更考究。比南周那篇要好呀。
德大师天。
道小楼主。
科技大学。
深圳南方。
中国新星。
全金玉才。
企正王子。
人从众缘。
南方科技大学必将会载入中国教育发展改革史册,尽管它会经历种种坎坷,甚至会中途夭亡,但它给中国教育带来的那缕清风,必将使精神混沌的教育得到片刻清醒……..
突然觉得自己很幸福,可以在UIC渡过我美好的四年大学,作为一个只有5岁的大学,困难、缺陷一定会有的,但我们在这里的渡过的每一天都是付出与收获同在的
同学?UIC???握手 UIC growt up with you
十年之后再评论
想着,做着,就实现了!
这样一所大学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学习,思考,自主研究的机会···大三大四在研究室干活···很好很强大!!
现实的无奈让这个类似学术和梦想乌托邦的地方变得无比的神圣和向往,但是,还是那句话,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希望终变成一个风姿绰约的唐朝曼妙美女~
诚然中国大学存在太多的弊端,但愿这所大学能够培养出社会精英,而不是意义甚微的就业员
教育必然、也必须要进行改革,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
当大学的功能不再是培养人才,而是完成就业减压、赚钱、升官的时候,那已经不在是大学。
管中国教育的人啊,你们控制着中国的命脉,却浑然不自知。
至少还有人在想“我们理想的大学”这件事情
这个 学校的校长想建设成 香港科技大 那样的飞速发展 在国际上科教排名靠前的大学
可是 在体制内 学校去行政化。。。估计不能吧 校长都攀比着对应官职
这个学校不容易啊 加油吧
不管怎样,还是很期待这样的学校出现,不管结果如何,至少开始是美好的
中国高等教育的乌托邦啊。。。不过窃以为这种模式不可能推广到很大范围,但是“研究型大学”的理念我十分欣赏。经费不必用来建造多么气派的高楼建筑,给学者做研究是最好。
总有人迈出大家都不愿相信但期盼着的第一步吧
能被挑进这所大学的一定也是些天资极佳的吧,反正,不是一般的娃……那么,普通的大学生,99%的,只是挣扎在二流甚至更不入流的学校里浮浮沉沉。
这就是现实,不是你得不到什么,就算给了你,你又要得起么
估计要培养出很多杰出人才啊。
这样的学校能坚持下去不被同化吗?学校招生能有一个透明而又公正的选拔过程吗?学校运行可以不被政府左右吗?学校会有自己的风格吗?中国似乎从来就没有那样一所纯粹的追求学术的大学,希望这样一所理想大学能真正建成!
听起来很美!
但是只是模仿西式的教育并不是成功的捷径!
学校真正的主体应该还有学生 不仅仅是大师 而且很多所谓的大师被关在自己的空间里 在体制之内已经被钝化了 很多真正的大师其实就在民间 在你我之间 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 但是不管怎么说 这是好的一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改变的是官本位和金权学术,但愿这个社会尊重学者,真正俯下身去搞学术,造福苍生
是啊,听起来很美!希望真能办的像哈佛一样。世界名校。 😉
私立大学在大陆还是不如国立大学的名声响亮,很遗憾
不知道为什么,创新总是不被看好,但愿深圳仍是一片滋养创新的厚土
在中国的读书人看到这样的学习都会热血沸腾,心向往之。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样确实难能可贵,虽然在这片土地上这种学校就像乌托邦,希望南科大的理想真正地实现。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它不会在高压电下稀薄
不错,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总是一个积极的态度,能再这样的大学里,博览通识,对于刚走出书堆的学生来说实在是件幸事,更希望这中革新会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激起一些波澜。
我们究竟为什么所累? 😕
用纯氧供给大师和学生到底有多难?(行政化学院下的疑问)
推荐一篇本期F43自由谈 《大学难批并不荒唐》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0-12/24/content_18723076.htm
在中国各项改革都遭遇困境的时代,希望能成为中国各项事业改革成功的楷模。寄生在体制上的人们,还是要有一点勇气去挑战自己寄生的体制,敬佩这样的改革者。
无论结果如何,总有人走出了这么一步,这总是值得高兴的。面对支持和赞赏,淡然一笑而过,而如果更多的是质疑和否定,那么就把它当做变相的鼓励吧
如果青春能够恢复,我愿到南大就读,不为了功成名就,只为了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用所学去把握住世界背影的。
不管怎样的体制,只是现在的大学不再是冶学严谨
我的愿望就是将来到此校教书,所以我要变的更优秀!
为什么不能培养杰出的人才?还用问吗?因为在中国,一切都是浮云。
高校去行政化是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最大的障碍。教授们不得不变得圆滑,用上班的时间去编织关系网,只为申请项目经费。
愿南方科技大学: Live long and prosper.
我妈她说这是骗子大学,她是个大学老师…
不要给我这种东西,因为我会真心的期待,真心的期待
支持朱清时教授!支持南方科技大!支持深圳!!加油!中国大学教育!!!
如果真的按目前设想的执行,应该会成为一所好大学。
希望我的孩子上大学的事实能有机会报考这样的大学
太巧了,我前些日子就在思考,中国应该有这样的学校,没想到才这么几天,就有有志之士在实践了。当然我也只有祝福和期望这所学校能真正培养出人才
听起来好像老杭外,原来那里也只是小楼,绿荫和大师。可惜今天的杭外已经几经变迁,不复重前,快没了。
很想在这样的大学里学习··
或许很有feeling
向往·····
期待
这样的大学是尝试一种新的育人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尝试,我想它应该是远离政府管理的,即政府不应该对其发展加以干涉,学术应该是独立的和纯粹的,知识不是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的,他们学习其他的理论是为了服务于创造。而当代中国的大学,教师和学生是疏远的
这些所谓的大师,本身不也是传统教育的结果吗?
真的,期待南方科大的实验能够成功。。。。。。
貌似早几年浙大都搞过的,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浙大的竺可桢学院教育制度和那个什么劳什子的“光华法学院”,有的地方成功了,有的是彻底失败了。
看上去很美,但这种模式能否成功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但无论如何,希望这种全新的尝试能给中国教育界带来一种新的思维和活力
特区上的特例,能开办起来就是一个成功!希望能真正尊重教授们的idea。
看见张景中院士的名字还是感觉眼睛亮了一下,他写的数学科普读物还是挺好看的。
希望南方科大能够成功实践理想目标……每次读到大哥的文章都感叹你的才干……现在几乎每期南方周末都会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