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周“金庸被去世”事件发生后,谣言再次成为网络上的热点议题。
某位意见领袖时评人,先是在自己的微博上转发了“金庸去世”的消息,发现是谣言后赶紧更正,并总结说:这件事让他认识到,微博既能传谣,也具备很强的修正谣言的能力。
这种说法在网络上非常流行,从它身上可以隐隐看见古典自由主义“意见的自由市场”理论的影子。在很多人看来,微博提供了一个信息和意见的自由市场,谣言可以传播,辟谣的言论也可以传播,人们凭借自己的理性,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但这种理论有些粗糙,比如,凭什么相信人们的知识和理性足以达到分辨谣言的程度?再比如,谣言的传播效果和辟谣言论的传播效果是一样的吗?
这其实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一则谣言在微博上被转发了100万次,而辟谣的言论只被转发了1万次,那么可以说,谣言是胜利了的,因为大多数人依然听信着谣言,根本就没看到辟谣帖!
那么,谣言和辟谣言论的传播效果是由什么决定的?我在这里斗胆提出一个未经科学验证的看法:它们的传播效果都是由人心决定的——人们更愿意相信哪一种言论,哪一种言论就会传播得更广。
比如,有谣言说金庸先生去世了,但人们并不愿意看到金庸离开我们。所以,这则信息可以被迅速辟谣。当然,闾丘露薇等意见领袖在辟谣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直接作用,但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愿意得知金庸的死讯,因此一旦辟谣帖出现,便会得到大范围的转发,并不逊于谣言帖。
但是,如果谣言说的不是金庸先生去世了,而是“翁帆的父亲翁云光和杨振宁18岁孙女小杨喜结连理”,情况就不一样了。从整体上看,社会情绪倾向于反感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因此一旦这样的荒诞消息出现,人们是愿意相信的,并很可能生发出“看来这家人都是这德性”的评论。我没有统计过这则谣言和辟谣帖的传播范围,但我相信很多看过此帖的网民依然信以为真。可以确定的是:即便媒体早已就此事发表辟谣新闻,但这个谣言依然不断在网络上流传。
同样,“肯德基用激素饲养怪胎鸡,一只鸡身上长有3条腿3只翅膀,或者4只,5只,6只等等不一而足”也是一则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一次的“月经帖”。实际上,我的朋友中就有相信此谣言的。这则谣言辟谣不力,是因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极低,且对肯德基的定位是“洋垃圾快餐”,这样一来,人们就倾向于相信这种耸人听闻的“怪胎鸡”。
再比如,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组“赵薇女儿照片”——照片里的baby真的很像赵薇,但可惜,那是假的。对于这则谣言,辟谣的动力就要弱得多——在大众心理中,这个baby和赵薇的相似程度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并没有太大的意愿要去辟谣和传播辟谣的信息。
有一种理论,说的大意是人们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观念的信息,排斥那些与固有观念不符的信息。这个理论用在谣言传播上,大概就可以解释我的猜想:那些与整个社会的普遍心理相迎合、一致的谣言,容易获得较广的传播;辟谣的言论也是一样,如果辟谣的信息符合人们的普遍期望或固有观念,就可以传播得较广,起到较好的辟谣效果,如果辟谣的信息不符合人们的普遍期望或固有观念,那么它就无法与谣言的传播相抗衡,除非有外力介入。
倘若有对此感兴趣的学者或学生,不妨做一次实证研究,相信会很有意思。
我還真的和胡老師報了這個做畢業論文的選題⋯⋯
哈,好好写
“翁帆的父亲翁云光和杨振宁18岁孙女小杨喜结连理”——窃以为楼主已是大报记者,举例子还是不用这个好吧,就用“杨振宁和28岁翁帆喜结连理”就可以呀。
杨翁是真的,怎么举例啊。。。
本没有听过有这一说,哈,你这一举例,是不是有点造谣的或者说是传播谣言的嫌疑呢? 😉
我的意思是说,在这个成为事实之前,如果人们在微博传播此消息,大家都会倾向于相信的啊。。。
“比如,凭什么相信人们的知识和理性足以达到分辨谣言的程度?” 谣言即传播范围较广的谎言。照您这么说,陪审团制度取得甄别事实效果?
我觉得过去言论自由市场理论之所以衰落,原因在客观的条件。其理论虽然有可探讨的地方,它植根于自由主义思想上,从弥尔顿到穆勒,论证基础还是非常严密真诚的。
如今信息泛滥成灾,我们总是被动的接受;同时大部分公众的甄别能力普遍不高,如何才能不听谣、不信谣。
“谣言和辟谣言论的传播效果都是由人心决定的——人们更愿意相信哪一种言论,哪一种言论就会传播得更广。”楼主的这个观点在心理学上是有一定依据的。建议可以读一读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这本书,对个人心理的认识有比较生动的阐述。但是我个人觉得,关于网络上的流言传播,不仅仅是个心理学可以解释的问题,若从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从整个社会结构上来探讨,可能会更恰当。
谢谢
我觉得,人们在看新闻时也是有种先入为主和阅读期待的,但是心理接受或者说是承受能力还不成熟,姑且不论是不是事实,人们更倾向于接收那些与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相符的信息。这样有好也有不好。是不是有点唯心主义了?谣言本来就是人造的,接受与否也就由人心决定。
经典的李普曼《public opinion》,stereotypes几乎可以解释所有舆论现象。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问题在于,您起初发对的是微博(网络)的自我纠错能力这一观点,但论证中却只谈到了言论(谣言)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却没有真正涉及网络这一载体。
因为我觉得网络的纠错能力并不特别,并不是金庸辟谣的功臣
我的感觉是,微博这样的网络社区,我们姑且先认为它的尺度是比较大的,它的自我纠错能力很像是民主的自我监督。「制造谣言」是自由的一部分,虽然它不是件好事,但在网络这种开放的媒体中,造谣的同时也必然受到被监督的「义务」。至于网络的纠错能力是否特别我不敢说,但我的看法是,在评判「网络纠错」这件事中,网络是载体,不可否认谣言和辟谣的传播速度都依靠网络这个载体大大的提升了。要说辟谣的速度为什么赶不上谣言传播的速度,这也许用社会心理解释。但要说网络纠错能力是否特别,则应该看依赖于网络的辟谣是否比传统的方式更为有效。也就是说,如果传统辟谣能辟50%,而网络上的谣言能被辟掉70%,那就该肯定其能力。(当然我只是假设,没有调查过)
另外,文中说到意见领袖在辟谣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意见领袖之所以被认作意见领袖,就是因其意见认识的理性,而意见领袖正是来源于网络(虽然大部分本来就是名人,但依靠网络他们的意见才得以如此广泛传播),所以其在网络纠错中所扮演的角色绝不是偶然的。
🙄 寻找信息的来源也许是验证信息是否准确的一个不错的方法
是不是可以说,新闻本身兼有娱乐性,所以一些时候,真假不是主要,挑逗起大众的神经、娱乐的功能才是主要,霍霍
我不愿承认这一点,但很多媒体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很有趣
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