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知,我是理想主义的鼓吹者。所以,我推荐大家看看《三个傻瓜》这部印度电影,它就像是一枚理想主义大力丸,能让希望追随内心理想的人神清气爽、充满力量。在影片中,你可以看到理想主义者是如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地战胜一切难题,拥有潇洒的人生,而现实主义者又是怎样被调侃、讽刺、戏弄、羞辱的。
不过我也知道,大力丸只是个传说,电影也终归是一种艺术和商业的结合体,和真实的生活有不小的距离。
电影里有一个印度女孩,她像所有女孩一样本能地憧憬浪漫的爱情,却选择了和一个“有前(钱)途”的无聊男人谈恋爱。别人质疑她:难道你不希望拥有电影里的那种浪漫吗?她的回答是:那是电影!
所以,问题的关键往往是——其实人人都知道追求理想是好事,其实人人都希望follow his/her heart,但一到现实中,麻烦就来了,毕竟电影总是浪漫,而现实往往残酷。这样一来,很多人都像那个印度女孩一样,放弃美好但飘渺的理想,选择粗鄙但可靠的现实。
我知道,当我对一些中学生说:“选择你感兴趣的专业,哪怕那个专业看起来很冷门、很不好找工作;别一窝蜂地去学什么工商管理,哪怕那些专业的确是钱途远大”,他们的父母往往会语重心长地告诫孩子:“你要知道,他是北大的,他是不愁工作的……”还好我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否则我的话将没有任何分量——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三个傻瓜》的导演将主角的出身设定为一个“替太子读书”的园丁儿子,以证明穷人也能理想主义。
印度的情况和中国很有些类似,贫富差距严重,社会保障缺失,最好的大学里积聚着许多被寄望改变家庭命运的穷苦孩子(虽然在中国,这些孩子进入顶尖大学是越来越难了)。就像我在《别无选择的中国妈妈》中表达的,让中国孩子没法像美国孩子那样自由、快乐的,归根结底是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
所以,真正的理想主义大力丸,其实是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如果人人都不必再背负生存的重担,那么何须再鼓吹“追求卓越,成功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这样的励志话语呢?恐怕大家都在乐呵呵地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吧。
PS. 作为一部喜剧电影,《三个傻瓜》的台词很经典。有人在网上发帖总结了,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这两句:
——先学工程学,然后MBA,接着在美国当银行家,因为这能搜罗更多的钱财?生活对他而言就是一张利润报表。
——在这所大学里,他们不讨论新思想或新发明,他们讨论成绩、工作、定居美国,他们教怎样得高分,却不教真正的工程学……
人活着毕竟有太多的羁绊,不能随性而为。正如最后一段所说的那样。
命运决定你不是天才,所以你只能做“消音器”。
往往,获胜方总是现实主义。
最近我都是靠这部电影支撑~梦又灭了,以此逻辑,不去美国,何谈梦想。
沙发吧!
理想总是那么好,现实总是残酷的!
理想主义者有一个软肋—–容易被现实击伤。如果一个理想主义者能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才能面对种种现实,并最终有可能实现理想。理想主义者还有一个特点,待人真诚,而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 最可悲的并不是理想无法实现,而是有一天他发现,一直以来,他非常非常在乎的好朋友,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过客,甚至和其他人一同在背后嘲笑他的理想。我羡慕兰彻,因为他有那么忠诚的朋友。同样作为理想主义者的你又是怎样想的呢?
是的,所以我很喜欢列侬的《Imagine》: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 can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实际上……我推荐你看我在豆瓣对这个电影的影评……
当然,你控萝莉,我控御姐,咱们的口味不对路很正常。
发不出去??
哦,我是说:
我还推荐你看我在豆瓣发的这个电影的影评呢。
当然,你控萝莉,我控御姐,咱们口味不对路很正常。
注意到电影中一个细节,男主角是个孤儿,没有了家庭的牵绊;而另外两个伙伴,都是因为家庭的责任和牵绊,而踌躇优柔,不能做自己所爱,中国的大多年轻人又何尝不是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