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开始陆续撤离,但目前仍在日本土地上的中国记者依然不在少数。这也许是有史以来中国记者的最大规模赴国外采访,尽管时间不长,也无引人注目的作品产生,但足以在今年的新闻史上记上浓重的一笔。
可以发现,市场化媒体,尤其是地方都市报派出的记者占据了此次赴日记者的很大一部分。这表明,中国的媒体已经初具经济实力,而且已经拥有了相当宽广的眼界和胸襟,既能报道本地发生的鸡毛蒜皮之小事,也能关注异国他乡的重大事件。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记者大规模赴日也证明了中国媒体竞争之激烈。对于记者而言,去日本更多是出于内心的新闻冲动,是追求专业上的历练;但是对于媒体来说,毋庸讳言,派记者去日本地震现场就是一种竞争手段,吸引读者,吸引客户,打造品牌。
这样的雄心是值得赞许的,记者在救灾中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但从此次的表现来看,中国记者普遍显得幼稚、无知——这并不是他们的错,错误归咎于他们的老板,因为大部分老板都仅仅为记者准备了去日本的一张机票,而国际灾难报道远非一张机票那么简单。
首先,这些记者有没有接受过灾难报道的培训?如果没有,派他们去前线就显得不够负责任,因为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能无法自救,还可能因为不专业的报道手段而对灾区民众造成伤害。2008年汶川地震后,业界曾经兴起过一阵关注灾难报道的风潮,但这股热情早已消退,大部分报社对记者的灾难报道培训依然是空白。这一次,当记者们从日本撤回后,对一部分记者进行培训,将他们储备为灾难报道记者,是否可以列上各家媒体的日程?
其次,即便是相当有经验的灾难报道记者,也需要后方给予足够的、不间断的支持,而我们的媒体目前还难以做到这一点。这些支持至少应该包括:
资讯方面,后方应有人不断搜集和整合最新信息,传递给前方记者,并且根据事态的变化做出专业判断:下一步去哪里,是撤还是留;
物质方面,后方应为前线记者配备最适合灾难报道的专业设备,如海事卫星电话(而且平时必须培训使用方法,否则根本无法发挥作用,此种窘境已有前车之鉴),以及睡袋、手电等工具和急救用品等;
精神方面,后方应提供事前和事后的心理辅导,不断关注灾难报道记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此外,由于是国际报道,掌握必要的语言和当地资源也很重要。记者能够自己在日本找到愿意赴灾区的车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媒体在平日里有资源积累则更有效率。
总之,买机票和办签证是国际灾难报道中最最容易的两件事,但目前中国的许多媒体都止步于这此,接下来的一切都放手交给记者自己去闯荡。殊不知,要将报道做得更加专业,还需要更大的投入,这种投入不是简单的金钱可以买到,更不是临时抱佛脚可以得来,它有赖于媒体自身在平日里的积累,在专业化上不断努力。
这是一个巨灾的时代,中国媒体迈出了报道全球巨灾的第一步,这弥足珍贵,但也微不足道。
只能说。。当、大记者也不容易..
冷静分析,学习了。尤其是那段后方对如何做灾难性报道支持的分析冷静客观,不由想起CNN的AC360°在这次报道中的出色。
记者大无畏冲到灾难第一线是好事,但是中国传媒的力量有时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