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蒙高中母校舒老师盛情邀请,为高中的师弟师妹们推荐了几本书。舒老师将我的荐书内容打印出来,贴在了校门口的那棵罗汉松下。
为中学生荐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或许远比你想象中懂得更多,但又或许对很多事情一无所知。如果给他们推荐《西方哲学史》之类的经典大部头,多半会让他们读得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甚至望而却步;推荐世界文学名著则是最没有想象力的事情,因为这是被他们的课本、杂志、老师已经推荐滥了的读物;《民主的细节》之类的畅销启蒙读物当然适合,不过他们应该知道这些书,也用不着我来推荐吧。
虽然困难,但我还是硬着头皮接过了这一重任,因为我觉得,中学时代如果有人为你的阅读提供恰当的参考建议,那将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如同大多数小城市的中学一样,我的母校也是一所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和基调的学校,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很少,接触好书的机会也不多。十年前我读高中时,网络书店还不似今天发达,我所购买的书大多来自一家叫做席殊的民营连锁书店。现在回头看来,席殊书屋对小城知识文化的贡献不可低估,在以教辅书为销售重点的新华书店模式之外,它给我这样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尤其是它的那本叫做《好书》的图书推荐期刊,更令我大开眼界——原来,除了当时流行的贝塔斯曼书友会邮购目录上的图书,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好书可以读。
由于去的次数多,我便办了一张席殊的会员卡。当时,店长对我说:这张卡在席殊的任何一家连锁店都能用,以后你去北京上海等地方读大学了,一样用得上。
后来,我真的把这张卡带到了北京,但一次都没用上。当时这家民营书店已经显露颓势,如今几乎完全销声匿迹了。
小城的那家席殊书屋估计也早已关门了吧,但那些好书对我的影响将长久存在。我读到了崔卫平的《积极生活》,读到了龙应台的《野火集》,如获至宝;我还读到了《顾城的诗》,读到了村上春树的小说。
我还曾兴冲冲地买了卡夫卡的小说,但看不太明白。我甚至还买过一本讲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书,妄图从中了解存在主义——这当然是徒劳,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了解这样的艰深议题,必须有非常好的入门书籍。
这些经验告诉我:有的书虽好,但不一定适合中学生阅读,比如太过艰涩的、太过偏门的。依我的看法,适合中学生读的书,一定是明白晓畅、容易阅读,同时又能够传达一些基本常识,让他们爱这个世界、愿意了解这个世界。
基于这样的理由,我给母校的高中生们推荐了三套书——
第一套是《青春读书课》,它由深圳育才中学语文老师严凌君编写,被港媒称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私人编写的教材。我曾经采访过严凌君老师,他是一位有着人文教育理想和情怀的好老师。在我看来,这套书的质量或许超过他们手中的正式课本。
第二套是《读库》,它是一套“杂志书”,每年都会出好几本,在文化圈有口皆碑,值得长期关注。
第三套书是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包括《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如彗星划过夜空》《扫起落叶好过冬》五本。可以说,它是最基本的民主教材,文字优美,说理清晰。
当然,这只是很粗浅的、不成体系的荐书(成体系的荐书或许可以参考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基本书目)。而且,这些其实都是很容易了解到的书,也许对于一些中学生来说太浅了。不过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如果真的能好好地读一读这些书,应该能为大学及今后的进一步阅读打下很好的基础。
我勒个去,同样出身小县城应试中学的我,同样是在学校旁的席殊书屋看书买书长大的啊= =
啊~~~握手~~
高中老师盛邀荐书,说明高中的人文教育还是有点坚持的。遥想我们当年的阅读,除了让你提高作文水平,基本不提倡阅读。
的确,所以我非常高兴他能有这样的追求。
小城的那家席殊书屋估计也早已关门了吧,但那些好书对我的影响将长久存在。
————
安师院对面 大约是在04年闭门谢客了~
叹息
现在最大的痛苦是书没地方放。
改看电纸书吧!
席殊,我爱这家书店,现在还保留着《好书》
🙂 可惜现在只能是爱书人共同的美好回忆了
😉 师兄能不能提供一些本科生阅读的书呢?
其实书单可以找到很多,关键是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不错不错~
高中的时候读了《野火集》、《一路走来一路读》。大一的时候读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现在快毕业了。稍微严肃点的书看不懂,一直看浅显的也不是办法。读书也是个难题啊。
找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逐渐深入,阅读经典
不知道他们会对什么感兴趣。梁文道常识可以看看。
呵呵 同为舒老师学生的安庆一中学弟路过。05年的时候第一次听到学长的名字,然后越来越佩服学长对梦想的坚持。 希望能从学长身上学到一些。
谢谢你,祝福你。
– – 我们班主任觉得除了作文素材之类的都没什么用…
我读初中时候除了有基本作文选看看 基本没什么时间看什么课外读物的。悲剧。看课外书其实很必要,不管是世界观人生观都会有很多影响的。
初中语文老师是个管行政的,明显涵养欠高,天天要我们读些“心灵鸡汤”之类无病呻吟的书,搞的班上文风也乌烟瘴气。
高中语文吴老师则非常有意思,她连续几届带出重点中学语文单科年级第一,你猜她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她从不推荐课外的现代文学作品,只给我们读古文,讲字词,看时事。平时上课现代文一带而过,古文则是精读细讲。现在回忆她真的是为我们好,用俗话说就是只练内功不教招式。学好古文和字词才是打基础,要是高中让我们看南周,启了民智,作文还能拿高分么~ 😉
我高中时也是席殊书屋俱乐部的一员啊,单色印刷的《好书》很不错,现在不会再有了。我是从席殊书屋认识了摩罗、孔庆东(那时他还说人话)、林贤治、钱理群……
现在我家乡不仅席殊书屋倒闭了,连三联书店都从两家变成了一家。
我我我!!!
把名侦探柯南系列从一买到了54,从小布鞋一直到穿高跟鞋的年龄。没饭吃都买。
当我穿上第一双高跟鞋的时候,发现那俩情侣依然没有回归的希望,才发现被那个可恶的光头青山大叔骗了。
于是狠狠地抛弃了这部漫画。再也不看了。
顺手把书赠予小侄子,鼓励7岁的小朋友,有探寻真相单纯的心~
同感中,不过我较恋旧,虽然不看,但一直在收藏,从早期的盗版台湾版,到现在的9元一本,不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