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新一期的《The Nation》杂志刊登了一篇由11位五年级小学生撰写的读者来信。我们可以从中一窥美国的五年级小学生在阅读什么、讨论什么。
这11位小学生就读于罗德岛州的一所学校,罗德岛州是美国最小的一个州,这所小学只有312名学生,75%是拉丁裔。
有一天的阅读课上,学生们正讨论“raid”这个词。“raid”的意思是突袭,于是话题很自然地转到了战争上。这些学生向校长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本·拉登死了,我们却还在战争中?
校长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告诉他们:有一本杂志叫《The Nation》,这本杂志在2011年5月23日那期的社论中提出了同样一个问题,那篇社论的名字就叫做“本·拉登之后”。
第二天,这群学生当中的11个人来到了校长的办公室,阅读了那期杂志,并开始讨论。
显然,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读懂这本严肃杂志上的文章,有些难——最起码,生词很多。不过,他们说,凭借联系上下文猜测等各种阅读技巧,他们读懂了文章,并且觉得可以给杂志的编辑部写信了。
在信中,他们发表了这样的评论:
我们发现小布什政府开始了一场无限的“反恐战争”,这可能给很多国家带来破坏。我们同意你们给奥巴马总统提出的关于如何结束这场战争带来的“黑暗章节”的建议。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减少美国在阿富汗的兵力,在每个人之间增加沟通。
当我们在写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发现总统已经采纳了你们的社论中提出的不少建议。就在你们的社论发表后不久,他就去阿富汗宣布了撤军计划。看起来,总统正利用这一机会结束“美国历史上的黑暗章节”。他会裁军,开始和平对话。
总之,我们希望感谢你们写作了这样一篇社论,它引发了我们对了解更多时事的兴趣。我们希望人们能够采纳你们的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增加沟通交流,制止冲突。
字里行间依然能够读出小学生的稚嫩感,但是,这不妨碍它成为一封令人印象深刻的读者来信。
我相信,大多数的美国小学生也许并不太了解关于本·拉登、阿富汗的事情,能够阅读《The Nation》这样的杂志并写信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我也相信,中国的小学生中也有人关心着自己的国家和我们的世界,并且能够阅读严肃读物的文章。不过,写信的这些小学生和他们的校长,依然打动了我。我希望有一天,我能碰到一些中国的小学生,他们会跟我说,老师在课堂上和课后带他们讨论了钓鱼岛和中日关系问题,他们很想跟我讲讲民族主义什么的。如果这些太远的话,那就讲讲择校费,讲讲该不该让农民工子女和城市里的孩子一起读书、在一个地方参加高考吧。
11位小学生的签名
可惜在天朝,IGNORANCE IS STRENGTH,怎麼會提倡Independent thinking, 他們根本不在意有沒有真正學到,只是追求分數而已。不要希望小學生,中學生或是大學生能討論下就不錯了。
看完后,心中感慨万千。让我见识了不一样的教育方式。这是我们所 欠缺的。素质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摸索。在当今的社会形势和观念下,我觉得分数依然是最终目的。我们记得比我们思考重要的多,所以,期待我们的下一代下一代,还是下下一代,能够获得思想自由,思考自由。而不是一味的接受。我觉得自己已经是毁掉的一员。但我仍心存希望,希望未来的一代,会冲破牢笼,自由飞翔。祝福!
去年10月份开始给一个初中的小男孩做家教,教他怎么写作文。爸爸是香港人,妈妈是天津人。从小因为爸爸工作的需要,在很多地方定居和念书过,香港,上海,北京,新西兰等。去年来到广州念书,一下子从新西兰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进入紧张的大压力的应试教育中,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爸妈看了很心疼,直感叹内地的学生太辛苦。年初的时候,他父母决定搬回香港。他妈妈说其实广州住得比香港舒服多了,促使她做这个决定的是,有一天她发现她14岁的孩子头上有白头发。
暑假,他开始回香港找学校,参加考试。语文作文让他有点不适应,所以问我能不能帮我补一补。他在香港考试时遇到的作文题目是“我对香港行政长官在出差时乱花公币的想法”。这样的题目也让我觉得有些意外,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从香港下载到一些相关材料,发现那边中学生的作文多是这种类型的题目,如“个人隐私权重要还是公众知情权重要”,“如何看待在港的无证人员”等等。
在内地,大部分14岁的孩子在写什么样的作文,一次难忘的春游,一件有趣的事情,我的爸爸(妈妈),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才会顺利……总之,无论如何,不可能让他们对时政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某个学校的作文是“你对广州官员公款吃喝的看法”或者是“你对央视记者在奥运会中只采访第一名不采访第三名的想法”,估计这个学校的老师会遭受到怎么可以把这些不好的思想传授给孩子的指责,但这些不好的东西确实是我们社会的一部分,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底气去教我们的孩子怎么分辨。
对时政发表看法,需要动脑,需要分析,需要推理;复述一件事情或者描写一个人,需要把经历过的事情和认识的人重现出来,两者需要的技能是不一样的。前者的训练会使孩子从小开始就认识到自己有监督政府、参与社会的权利,凡事有自己的判断,容易有主人公意识。这其实是公民教育的一种,它很巧妙地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去。相比之下,我记得我从小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受到的教育都是不用去管别人的事,管了也没用,念好自己的书就好。于是我们有很多成绩很优秀的人,对社会没有认同感,我们只是努力地想要在社会中获取自己最大的利益。
香港因为设立“道德与国民教育科”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近十万人上街游行反对。国民教育的目的无非就是要告诉孩子我们的国家有多好,你要爱国,增加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想想,如果一个国家不随便乱拆我们的房子,尊重我们的尊严多于追求GDP,保护我们的权益,做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怎么能不爱呢?孩子总是相信老师说的,现在通过老师的口来告诉他们这个国家好的一面,而忽略掩盖那些不好、丑恶的东西,孩子会失去辨别的能力而迷信权威。如同小学时候老师斩钉截铁地跟我们说世界上是没有神的,人是猴子变来的,所以多少人不加思索就只是接受了这样的理论,根深蒂固改变不了。
我想,国民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区别在于,国民教育告诉孩子这个国家有多好,你要爱他,服从他;公民教育告诉孩子,你生活在这个国家中,你有什么权利,你怎样做可以使这个国家变得更好。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臣民与公民的区别吧。
谢谢你带来这样详尽的亲身经历。我还是稍微乐观些,随着了解国外教育方式的人越来越多,中国教育应该会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