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客宣布参与角逐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美国的媒体们也已摩拳擦掌,迎接大选新闻战。最新的强势参与者,是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角色:Snapchat。
Snapchat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款“阅后即焚”的图片分享应用。和Instagram等图片社交平台不同,用户在Snapchat中发送的图片在设定时间内(1-10秒不等)即会自动销毁。如果接收方试图截图,发送方会得到通知。这种特殊的设定让它——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出奇火爆,目前日均活跃用户超过一亿人,其中65%每天都在用它发送图片和视频。2013年,Snapchat拒绝了Facebook抛出的30亿美元收购计划,成为业界一桩知名事件。最近,阿里巴巴也向这家已经估值150亿美元的公司投资了2亿美元。而Snapchat的CEO则表示,在认真考虑上市事宜。
无论怎么看,Snapchat和总统大选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种东西。大选是美国民主制度的核心部分,和一系列严肃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而Snapchat则是年轻人的游乐场——那里到处都是自拍狂,大多数自拍都挺愚蠢,那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颜文字”(emoji),连logo都是一个搞怪的幽灵图案,还因为适合传播“很黄很暴力”的内容而饱受争议。如果要给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参与总统竞选报道的可能性排个名,肯定会有许多人把Snapchat排在末尾。
但Snapchat就是加入了这场大战,而且参与的方式非常直接和彻底——不光要成为候选人和选民沟通的平台(前马里兰州州长Martin O’Malley就通过Snapchat预告了自己的参选声明),还要做自己的原创内容。
Snapchat的参与是从今年4月挖走CNN著名政治记者Peter Hamby开始的。Peter今年33岁,不仅因优秀的政治报道而广为人知,更有积极实验各种新技术的声名。由他来领导大选报道团队,看起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选择。
挖来Peter的一个月后,Snapchat又正式发出了英雄帖:“我们正在寻找政治控和新闻发烧友加入我们位于纽约的团队,报道2016年总统竞选和其他新闻。”
实际上,Snapchat此前已经开始实验生产内容。其推出的“故事(Stories)”功能就是一例:用户可以将碎片化的图片和视频汇总,生成一段可以保存24小时再被销毁的视频。这一功能大大扩展了Snapchat的讲故事能力,也为报道总统候选人的每日故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这种图片和视频的整合,进一步在“直播(Live)”功能中得到了体现:当某一事件发生时,Snapchat会圈定一个地理位置范围,在此范围内的用户都可以上传自己拍摄的内容,以共同生成一次全民直播。在2015年初的纽约雪灾中,Snapchat的直播在区区24小时内就吸引了约2500万人收看。
另一项更为直接的内容尝试是Snapchat于今年年初推出的“发现(Discover)”功能。这一功能邀请合作媒体——包括CNN、ESPN、国家地理,以及最近非常流行的青年文化媒体Vice等——每天提供一批内容。这些内容以炫目的视频、图片为主,字数被压缩到最少。用户可以在阅读内容时截取任何图片,并添加上自己的文字或表情,发送给朋友。
在“发现”功能的十余个媒体频道中,Snapchat也给自己留了个位置。目前,Snapchat发布的内容还以娱乐八卦、生活搞笑类为主,但接下来想必会有越来越多的大选报道。
从UGC平台到利用UGC讲故事,到邀请媒体入驻提供内容,再到自主原创报道,Snapchat的这些跨越既十分自然,也充满了野心。
Snapchat参与大选报道,可能会极大提升年轻人的政治参与热情。在年轻人投票率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一款拥有巨量年轻用户的手机应用,很可能因为其提供的大选报道而影响选情。
正因为此,《纽约时报》总结说:2008年大选期间,最耀眼的网络媒体是Politico和赫芬顿邮报,它们都影响了大选报道的方式。2012年大选,则见证了Buzzfeed的加入,这家以阿猫阿狗图片和病毒式传播的列表内容著称的网络媒体,最先爆出了不少猛料(本专栏曾介绍Buzzfeed的严肃新闻项目)。“2016年会是Snapchat大选吗?”这家百年大报问道。
Snapchat的惊人一步也再次表明:美国的新媒体生态是一种多方位的融合,不仅有老派的严肃媒体尝试新鲜的、属于年轻人的玩法,也屡屡可见被新新人类热捧的炫酷新媒体踏进严肃内容生产的领域。这两种不同的路径,都为新媒体的未来创造了许多新可能。
反观中国,新旧媒体的融合大多是单向的:只见传统媒体吃力地放下身段讨好年轻人,却很少见到今日头条、YY语音、手机QQ等被90后、00后热捧的应用向严肃内容提供者转身。当然,两国的政策环境不可同日而语,但两国创业者对所追求的目标和影响力的定义可能也确实存在不小的差别。
(供《中国传媒科技》专栏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