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新的媒体平台和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我却将越来越多的阅读时间花在了互联网上最原始的信息渠道:电子邮件。 我精选订阅了十来份newsletter(新闻信),他们有的是欧美大报的内容精华,有的是某位信...
分类: 管窥传媒
中国缺乏一种真正的黑客文化
有一些词汇,在中文和英文里表达着类似的意思,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比如宣传,在中文里是中性、偏正面的,而它的对应英文单词propaganda则是一个带有明确贬义的词汇。另一个词“黑客”(hacker)正...
“自媒体”已经走向了它的反面
“自媒体”是近几年出现的最奇怪的概念之一。 这本来是一个来自美国的说法(英文“we media”),但在美国本土其实并不流行,没有多少人使用。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它却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这个奇妙的错位背...
这些人脸被识别成了猫,这些猫脸被识别成了人
一 韩国艺术家团体Shinseungback Kimyonghun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他们把一堆喵星人的照片扔给人脸识别程序(OpenCV),结果很多只都被认成了人;又把一堆人脸的照片扔给猫脸识别程序...
写个比喻句吧,你会把互联网比作什么?
一 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学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活动,不是学术讲座,也不是圆桌对谈,而是请来一名社会活动家、一名艺术家、一名学者和一名社交媒体从业者,给他们每人八分钟的时间发表一段演讲,主题是:你会把互联...
跟踪了解西方传媒业前沿动态的15个网站
之前我在新闻实验室和《中国传媒科技》杂志写媒体创新、业界前沿类文章,方法说起来很简单,无非是从下面的这些网站寻找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做编译、整合。现在也有若干微信公号在做这样的事情,充当“二传手...
记者节接受川大《常识》采访
四川大学的学生杂志《常识》广为人知,是学生媒体中的佼佼者。这个记者节,他们采访了多位媒体从业者和研究者,谈论当下的媒体状况。 您在微博中转载了石扉客老师关于新闻业界和学界的关系的讨论,那么您对于这种新...
新闻业受困,新闻学就难以发展
(供荷兰在线中文网稿件) 媒体人石扉客(沈亚川)在人大新闻学院60周年庆典学术论坛上“踢馆”,直言新闻学界“在一些重要问题的关键时刻却总是保持习惯性的缄默”,对业界的支持不够。他提出了这样的期望:“各...
与复旦大学“引擎”团队的对谈
今年夏天,我在复旦大学接受了新闻学院“引擎”团队(微信公号:J-Engine)的访谈。这是一个以交流新闻传播学术和思想为主旨的平台,质量不俗。以下是我们的访谈记录,由刘夕铭、张晓磊、张一然采写编辑。 ...
天津为什么成为一座“没有新闻”的城市?
(本文首发“政见CNPolitics”,微信号:政见) 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一些敏感的网友注意到,“全世界在看天津,天津在看动画片”。在很多媒体从业者眼中,一向在调查报道方面表现羸...